凯米斯MS-300井下水质监测预警站:深井之下的水质守护者
在城市看不见的“血管”深处,井下管网如同隐秘的脉络,承载着雨水排放、污水输送与入河排污的关键功能。然而,这些幽闭、潮湿且环境恶劣的空间,却长期是水质监测的“盲区”——传统地面监测站难以覆盖,人工取样效率低、时效性差,而突发污染事件往往在此悄然发生。凯米斯科技推出的MS-300井下水质监测预警站,正是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生。它如同一颗“智能胶囊”,深埋地下,以极致的便携性、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与智能化的监测能力,成为守护城市水脉安全的“隐形哨兵”。
极致设计,征服井下极端环境
MS-300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专为井下复杂环境打造的“全适应”设计。它摒弃了传统监测站的笨重结构,将功能模块高度集成于一个体积小巧、重量轻盈的密封壳体内,安装时仅需简单“下放”至目标井位,无需大规模开挖或复杂布线,大幅降低了部署成本与时间。
其防护能力堪称“硬核”:采用硬质PVC材质一体成型的密封壳体,搭配防水航空插头与4G天线,整机达到IP68防护等级——这意味着即使完全浸没于污水中数小时,内部电路与传感器依然能稳定工作,无惧井下常见的渗水、潮湿与外力冲击。同时,模块化的固定单元支持多种井下安装方式,无论是管径多变的管网井,还是深度不一的窨井,都能快速锚定,确保监测点位精准且稳固。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超长续航”能力。内置76Ah大容量锂离子电池,配合低功耗设计,单次充电即可支持系统连续运行数月之久。内置的电量监测系统还能实时反馈剩余电量,避免因断电导致的数据中断,真正实现“一次部署,长期守护”。
智能监测,实时捕捉水质变化
MS-300的“智慧大脑”,源自其高度集成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它可灵活搭载溶解氧、浊度、pH值、电导率、水温等多种高精度水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直接浸入待测水体指定深度,实时获取最具代表性的水样数据,避免了传统人工取样可能存在的延迟或代表性不足问题。
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内置的4G通信模块(支持GPRS)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从数据生成到用户接收,全程仅需数秒。这种“分钟级”的传输效率,不仅大幅提升了监测的时效性,更让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水质异常波动——无论是突发的污水泄漏、非法排放,还是因暴雨导致的污染物冲刷,都能在初期阶段被精准识别。
此外,系统支持自由组合监测参数,后续还可根据需求扩展新的检测指标。采集的数据不仅实时上传,还会自动存储于本地,用户可随时调取历史记录,生成直观的趋势图表,为污染溯源、治理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多场景覆盖,筑牢城市水安全防线
MS-300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城市水系统的各个关键环节: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它可布设于雨水调蓄池、渗透井出口等位置,实时监测初期雨水的污染负荷,为评估海绵设施的效能、优化溢流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在市政管网中,它可部署于管网关键节点、合流制溢流口上游,第一时间发现非法排放、污水混接或管道渗漏问题,助力快速定位污染源,避免污染扩散;
在入河排污口,它则化身“守门员”,24小时监督排放水质,确保污染物浓度符合环保标准,为水环境执法与治理提供不可篡改的在线证据链。
其小巧的体积与灵活的安装方式,更特别适用于空间受限的老旧小区管网改造、狭窄井道等场景,弥补了传统监测站点的覆盖盲区。
以科技之名,守护每一滴水的安全
凯米斯MS-300井下水质监测预警站,用科技的力量突破了井下监测的“不可能”。它不仅是设备的创新,更是对城市水安全管理模式的升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从“定期抽检”转向“实时监控”,从“地面覆盖”转向“全域感知”。
当每一处井下的水质变化都能被及时捕捉,当每一次污染风险都能在萌芽阶段被遏制,城市的水安全便多了一份坚实保障。选择MS-300,便是选择将智能守护延伸至城市的“隐秘角落”,让每一滴流经地下管网的水,都经得起安全的检验。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潜水腕表的新宠—MS5839小型温压复合传感器大怪科学15小时前
-
ADI最新上线传感器技术电子书大怪科学13小时前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