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力传感器在人机协作中的应用与价值
当工业机器人从隔离的安全围栏中走出,与人类并肩作业时,“如何安全互动” 与 “如何高效配合” 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六维力传感器以其对三维力(Fx、Fy、Fz)和三维力矩(Mx、My、Mz)的实时感知能力,为协作机器人装上了 “力觉神经”,既构建了毫米级碰撞防护的安全屏障,又搭建了人机意图传递的无形桥梁,推动工厂生产模式从 “人机隔离” 向 “人机共融” 跨越。
一、碰撞防护:力值阈值构筑的安全防线
在人机共享的工作空间中,即使轻微的碰撞也可能造成伤害,六维力传感器通过动态监测接触力值,实现 “预碰撞预警 - 碰撞急停 - 缓冲卸力” 的三级防护机制。
汽车总装车间的座椅安装工位上,协作机器人与工人共同处理 25kg 的座椅框架时,传感器的力值监测精度达到 0.5N 级。当工人手臂意外靠近机器人臂身(距离<50mm),传感器通过 Fx/Fy 方向的微小压力变化(>2N)预判碰撞风险,机器人立即降低运动速度至 0.1m/s;若发生接触(力值>10N),系统在 50ms 内触发急停,将接触力峰值控制在 50N 以内 —— 这个力值仅相当于手持一个苹果的压力,远低于人体软组织的损伤阈值(100N)。某汽车工厂的实践显示,引入该技术后,人机碰撞事故率从每月 3 起降至零,同时省去了传统安全围栏的建设成本,车间空间利用率提升 30%。
在电子厂的 PCB 板搬运环节,传感器的防护更显精细。当机器人抓取 0.3mm 厚的电路板时,若工人伸手调整工件位置,传感器感知到 0.3N 的接触力便会暂停动作,避免薄脆的电路板因受力变形报废。这种 “轻触即停” 的特性,使人机协作的安全性与作业连续性得到平衡,单班生产效率提升 15%。
二、意图感知:力值信号驱动的协同作业
高效的人机协作需要机器人理解人类的操作意图,六维力传感器通过解读工人施加的 “力指令”,实现 “人主导 - 机辅助” 的无缝配合。
在重型机械零件的定位工序中,工人通过手部推拉力传递操作意图:向前推(Fx>5N)表示 “前进”,向后拉(Fx<-3N)表示 “后退”,侧向扳动(My>1N・m)表示 “旋转调整”。传感器将这些力值信号转化为控制指令,机器人无需额外按钮或语音指令即可响应,调整响应延迟<100ms,配合精度达到 ±2mm。某工程机械厂引入该模式后,零件定位的双人协作改为 “一人一机”,人力成本降低 50%,定位效率提升 40%。
在家具组装流水线中,这种意图感知更具柔性。当工人拧动螺丝时,传感器监测螺丝刀的轴向力(Fz)和扭矩(Mz),若发现工人发力不足(Fz<15N),机器人自动提供辅助推力;若螺丝出现卡滞(Mz 突增>3N・m),则反向卸力避免滑丝。人机协同使螺丝拧紧的合格率从 88% 提升至 99%,同时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手部疲劳率下降 60%。
三、力觉反馈:质量管控的动态调节机制
人机协作中的手工操作质量往往依赖工人经验,六维力传感器通过实时力值反馈,将 “手感” 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实现作业质量的精准把控。
在飞机机身蒙皮的铆接工序中,工人手持铆枪与机器人配合作业,传感器监测铆接力(Fz)和枪头角度(Mx/My)。当铆接力超过设定阈值(200±5N),系统通过声光报警提示工人减小力度,避免蒙皮过压变形;若枪头倾斜角度>3°(对应力矩变化>2N・m),则引导调整姿态,确保铆钉垂直植入。某飞机制造厂的数据显示,该技术使铆接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9.7%,返工率下降 80%。
在食品包装车间,传感器的力控保障产品完整性。当工人辅助机器人封装巧克力礼盒时,传感器控制压合力度在 5±0.5N,既确保包装盒密封严实,又避免挤压导致巧克力变形。通过力值数据记录,还可追溯每盒产品的封装质量,实现全流程质量管控。
四、技术演进与场景拓展
六维力传感器在人机协作中的深度应用,依赖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是动态力值滤波算法,可在 1kHz 采样率下有效区分操作力与振动干扰,信噪比提升至 85dB;二是自适应阈值调节,根据不同工况(如搬运重物时提高碰撞阈值)自动优化参数,避免误触发;三是轻量化设计,传感器重量降至 50g 以下,不影响机器人的灵活运动。
未来,随着柔性传感器与 AI 算法的融合,力觉感知将向更精细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力值变化的波形特征,识别工人的操作习惯并个性化适配;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预演人机协作过程,提前优化运动轨迹。这些突破将使人机协作从 “安全共存” 迈向 “智能共创”,重塑制造业的生产模式。
从汽车车间到航空工厂,六维力传感器正以 “力觉感知” 为核心,构建人机协作的新范式。它不仅是安全防护的技术保障,更是人机交互的智能接口,为工业生产注入了柔性与效率的双重动力,推动智能制造进入 “人机共融” 的新阶段。
查看全文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