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室内缺氧为什么需要监测二氧化碳而不是氧气?

四方光电Cubic 20250813

  • 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

      在密闭的室内环境中,人们常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传统认知往往将其归咎于"缺氧"。然而,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现,相较于氧气的减少,二氧化碳的增加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氧气浓度减少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空气中氧气的正常含量是21%,19.5%是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临界值。当氧气浓度低于19.5%时,人们会呼吸加速,感到疲劳无力;低于12%时会呼吸困难,低于10%时会呕吐、无法行动、失去意识甚至死亡。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是0.04%,1%是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临界值。当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1%时,人们会感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高于2%时会头痛;高于5%时会昏迷甚至死亡。



      封闭空间中,二氧化碳先于氧气达到危险临界值

      根据相关研究,成年人静息状态下每分钟约消耗0.3L氧气,同时产生约0.25L二氧化碳。当1个人处于封闭室内时,氧气浓度下降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但两者的变化速率并不相同。假设10m³的房间内有1人静坐,氧气浓度从21%(正常值)下降,每小时下降约0.18%。二氧化碳浓度从0.04%(正常值)上升,每小时上升约0.15%。在5小时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至 0.79%,接近影响健康的临界值1%,而氧气仍保持在20%以上。因此,二氧化碳浓度会先于氧气达到危险临界值,是更需要关注的气体指标。



      综上,在封闭室内需要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防范室内缺氧。NDIR技术检测二氧化碳具有抗气体交叉干扰,检测精度高的优势。因其检测原理是基于气体分子在特定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在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光谱中,选择4.26μm进行检测,气体吸收率最高,红外辐射衰减显著且水汽吸收率较低。



      四方光电自2003年开始研究红外气体检测技术,是国内最早投入这一领域的企业之一。2004年,研发的非分光红外(NDIR)气体传感器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技术的成熟。在NDIR技术领域深耕20余年,四方光电具备全链条自主研发能力,覆盖光学设计、算法开发与规模化量产。四方光电NDIR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二氧化碳、甲烷、丙烷、粉尘、NMP和冷媒等多种指标的检测,系列产品通过CE、RoHS等多项国际认证,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医疗、安全环保等行业。

      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四方光电提供包括单通道,双通道,双光源,低功耗、小尺寸等多种不同规格的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产品,保证不同环境下检测精度。CM1106检测量程最高可达10000ppm,检测精度为±(30ppm+3%读数)。全量程温度范围矩阵式修正,减少环境温湿度影响,确保检测精度。CM1106SL-N在CM1106基础上再开发,平均功耗仅有12uA,降低能耗的同时保持较高精度。CM1107采用双通道技术,参考通道对测量通道进行实时补正,保证长期稳定性。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监测二氧化碳不仅能更早发现问题,更能通过智能调控创造健康、节能的呼吸环境。四方光电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用科技守护每一次呼吸的安全与舒适。

查看全文

点赞

四方光电Cubic

作者最近更新

  • 锂电池车间的“湿度侦探“:露点控制背后的科学
    四方光电Cubic
    5天前
  • NMP检测“简”法:一步合规,安全产能双保障
    四方光电Cubic
    08-14 15:52
  • 四方光电加入移动源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工作组 助力国产化技术突破
    四方光电Cubic
    08-13 14:21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二氧化碳传感器模块 可用于监测图书馆内空气质量

    2020-02-24

  • 热导式传感器与红外CO2传感器在培养箱应用中的比较

    2020-06-17

  • 二氧化碳传感器模块在大棚种植CO2浓度检测中的应用

    2020-11-10

  • 二氧化碳气体检测传感器应用,你知道吗?

    2020-12-2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四方光电Cubic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