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去稀土化”战略加速、京都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制造出不使用稀土的磁体
近日,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制造出不使用稀土、以随处可见且易于获取的碳为原料的磁体。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朝着不需要稀土矿物的轻质、低成本和高性能碳磁体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京都大学Hiroshi Sakaguchi教授和助理教授Takahiro Kojima在内的研究小组选择使用“石墨烯纳米带(GNR)”这种微小物质。在接近真空状态的高温实验装置中,他们成功地将具有产生磁性的源—“自旋”方向一致的碳原子依次连接起来,制造出了具有磁铁性质的长度为10纳米、宽度为1.5纳米(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GNR。
一、技术核心:碳基磁体的革命性突破
材料创新
石墨烯纳米带(GNR):京都大学团队以碳原子为原料,通过精确操控碳原子排列形成条状纳米结构(10nm×1.5nm),实现自旋方向一致化,首次生成稳定磁性
工艺突破:在接近真空的高温实验装置中合成,避免氧气/水分导致的劣化,解决了碳材料磁化稳定性难题
性能参数
磁力强度:理论磁力接近铁氧体磁铁,但弱于钕磁铁(目前最强稀土磁体)
应用潜力:轻量化特性突出(碳密度仅为铁的1/4),适配量子计算机、微型传感器等下一代设备
二、产业驱动:日本“去稀土化”战略加速
1.企业级替代方案
Proterial公司(原日立金属):开发无重稀土电机磁铁,以氧化铁替代钕稀土,试制品满足纯电动车电机输出需求,计划2035年前商业化
大同特殊钢:2016年推出无重稀土磁铁,已应用于本田混合动力车型驱动马达(全球罕见案例)
大金工业:空调稀土用量减少95%,正研发完全无稀土产品
2.地缘政治压力
中国依赖度:日本63%稀土进口来自中国,重稀土100%依赖中国供应
贸易风险:2025年4月中国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导致铃木汽车停产,迫使日本加速替代技术研发。
三、技术瓶颈与争议
性能短板
磁力与耐热性:非稀土磁铁的综合性能仍显著落后于钕磁铁(如高温失磁风险)
制造难度:GNR合成需真空高温环境,量产成本高昂,商业化周期预计长达10年
回收替代路径
信越化学方案:通过精炼边角料、废磁铁回收稀土,构建内部循环体系,但回收率与纯度待提升
四、战略意义与全球影响
技术主权争夺
日本与欧盟达成稀土联合开采协议,试图打破中国供应链垄断(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70%、储量48.9%)
产业颠覆潜力
若碳磁体实现量产,将重构电动汽车、风电、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材料体系
日本无稀土碳磁体是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但受限于性能差距与量产成本,短期难以撼动稀土磁体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全球稀土供应链提供战略备份方案,长期可能催生新型低碳磁性材料产业
相关论文于1月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合金电阻有多少种合金?5天前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