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磁性传感器企业希磁即将赴港上市!
芝能智芯出品
安徽希磁科技最近要上港股了,这家中国磁性传感器行业的带头企业,也是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寻找新机会。
这家公司用TMR技术进入新能源汽车、光伏和工业自动化等增长领域,2024年收入7.03亿元,还实现了盈利,成为国内第一、全球第六的磁性传感器全产业链公司。
客户集中、盈利不稳、供应链依赖和现金流起伏等问题还存在,影响未来发展。
Part 1
产业格局与技术趋势
磁性传感器是半导体行业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把磁场变化转成电信号,用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电池管理、光伏逆变器、工业机器人和数据中心等领域。
这个行业之前是欧美和日本公司把持,像恩智浦、英飞凌、Allegro、TDK和旭化成这些企业,靠技术积累和专利占了高端市场。
上世纪80、90年代,磁性传感器主要服务汽车和工业控制。
2010年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设备兴起,让这个行业快速发展。
2023年全球磁性传感器市场规模31亿美元,到2028年预计47亿美元,年增长率约8.6%。
新能源汽车和工业自动化是主要推动力。在汽车电子上,一辆燃油车用30-50颗传感器,电动车要80-100颗,智能驾驶普及后需求还会增加。
技术上,磁阻传感器(AMR、GMR、TMR)渐渐取代老的霍尔传感器,因为灵敏、功耗低、温度稳定好。
TMR技术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工业机器人关节、光伏逆变器电流检测上用得最多。比如在光伏逆变器,电流检测精度要求高,TMR方案在微型和组串式逆变器中正慢慢取代传统方法。
在中国,2024年磁性传感器市场71亿元,到2029年预计190亿元,2025-2029年增长率23.5%,比全球快多了。这说明中国市场是最大的机会,本土企业如果能抓住,就能改变供需平衡。
希磁科技在这个背景下挺特别。国内第一家大规模交付高端TMR传感器的公司,还做设计、制造、封测和模组的全链条,这让它在很多还停在中低端的本土厂商中脱颖而出。
磁性传感器行业在增长,新能源汽车、光伏和工业自动化带来新机会。TMR技术正普及,中国市场增速快,本土企业有机会追上国际大厂,但竞争和技术门槛还在。
Part 2
公司发展与经营挑战
希磁科技从2013年开始,创始人毛思宁带TMR项目回国,在安徽蚌埠创业。
十几年过去,从小公司变成国内领头羊,2024年收入7.03亿元,增长18.4%,净利润985万元,终于盈利了。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2.65亿元,增长33.9%,净利润1,004万元,势头不错。
● 业务上,电流传感器占82.7%,运动传感器12.5%。
◎ 电流传感器主要用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逆变器,这是收入增长的关键。
◎在光伏微型和组串式逆变器,希磁市场份额超50%,有一定影响力。
● 不过,财务上还有压力。
◎ 2022年亏1.21亿元,2023年亏6,656万元,2024年才小赚。
◎ 现金流也起伏大:2022年经营现金流出7,710万元,2023年出3,020万元,2024年流入360万元,2025年前四个月1,670万元。
盈利还需时间稳下来。
● 客户方面,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2022-2024年分别是65.2%、62.4%、62.5%,2025年前四个月58.0%。最大客户一度占31.3%,如果一个大客户减单,收入就容易出问题。
● 供应链上,原材料成本超60%,有些核心器件进口。
● 存货周转天数2023年218天,2025年4月187天,比行业正常水平高,库存压力不小。
● 研发每年超5,000万元,2024年5,370万元,支持TMR领先。
● 海外收入长期不到17%,盈利有政策补贴成分。2023-2024年补贴1,560万元和2,040万元,而净利润-6,656万元和985万元,没有补贴,核心盈利更薄。
希磁成长不错,收入稳增,但盈利还需加强,客户依赖、供应链和库存问题得解决。补贴帮了忙,但市场化盈利更重要。
小结
磁性传感器是个小市场,但增长潜力大。新能源汽车、光伏和工业自动化带来机会。希磁科技在技术上走在前头,在国内领先,全球也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好例子。
原文标题 : 国产磁性传感器企业希磁即将赴港上市!
查看全文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