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配送车导航系统: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的分区感知策略

共读科技 20250910

  • 超声波传感器
  • 激光雷达
  • 无人配送车
​在最后一公里配送场景中,无人配送车需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实现厘米级定位与动态避障,这对导航系统的感知精度与实时性提出了严苛要求。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因其互补特性,成为主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核心组件。

  一、传感器特性与互补性分析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反射时间,构建三维点云模型,其核心优势在于长距离(0.1-200米)、高精度(±2cm)与全天候工作能力。例如,速腾聚创M1激光雷达采用128线机械旋转式设计,垂直角分辨率达0.2°,可清晰识别100米外的行人肢体动作。然而,激光雷达在强光直射、雨雾天气下易产生噪声点,且对玻璃、金属等高反射率物体存在测量盲区。

  超声波传感器则基于超声波脉冲的发射与回波接收,通过时间差计算距离,其特性表现为短距离(0.02-5米)、低成本(单颗成本<5美元)与强环境适应性。例如,MaxBotix HRMAX-V3超声波模块在-40℃至85℃范围内仍能保持±1cm的测量精度,且对灰尘、雨水不敏感。但超声波传感器存在波束角宽(典型值60°)、数据刷新率低(<20Hz)等局限,难以单独支撑高速运动场景的避障需求。

  二者互补性体现在:激光雷达提供全局环境建模,超声波传感器补充近场细节感知;激光雷达易受环境干扰时,超声波传感器提供冗余数据;超声波传感器无法识别物体类型时,激光雷达点云可辅助分类。这种特性差异奠定了分区感知策略的基础。

  二、分区感知策略的技术实现

  无人配送车导航系统通常将感知范围划分为近场(0-1米)、中场(1-5米)与远场(5-200米)三个区域,针对不同区域特性设计传感器融合方案。

  1. 近场区域:超声波主导的接触前预警

  近场区域是无人车与障碍物发生碰撞风险最高的区域,需实现毫米级精度与毫秒级响应。系统在此区域部署8-12颗超声波传感器,按30°间隔环绕车身布置。例如,京东无人配送车采用“4前+4后+2侧”布局,前向传感器覆盖车头120°范围,侧向传感器监测车门开启区域。

  超声波传感器在此区域承担三重任务:

  静态障碍检测:通过持续监测距离变化,识别台阶、路缘等固定障碍物;

  动态避障:结合轮速计数据预测障碍物运动趋势,当相对速度超过0.5m/s时触发紧急制动;

  车身防护:在自动泊车场景中,监测与周边车辆的间距,防止剐蹭。

  为克服超声波传感器数据稀疏性问题,系统采用多传感器投票机制:当3颗及以上传感器同时检测到障碍物时,才确认威胁存在,将误报率从15%降至0.3%。

  2. 中场区域:激光雷达与超声波的交叉验证

  中场区域是行人、非机动车等动态目标的主要活动范围,需平衡感知范围与数据刷新率。系统在此区域部署1-2颗16线激光雷达(如禾赛Pandar40P),水平视场角达360°,垂直视场角覆盖-15°至+15°,以10Hz频率扫描环境。

  激光雷达与超声波的融合策略包括:

  目标级融合:将激光雷达检测到的动态目标(如行人、自行车)与超声波数据关联,通过扩展卡尔曼滤波(EKF)优化目标轨迹预测。例如,当激光雷达识别到行人突然加速时,超声波传感器可实时补充近场距离数据,修正碰撞时间(TTC)计算;

  特征级融合:提取激光雷达点云中的反射强度特征与超声波回波幅度特征,构建多模态目标描述符。实验表明,融合后的目标分类准确率从78%提升至92%;

  决策级融合:在雨雾天气下,当激光雷达点云密度下降30%时,系统自动提升超声波传感器权重,确保避障决策可靠性。

  3. 远场区域:激光雷达主导的全局建模

  远场区域需实现200米范围内的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系统在此区域部署1颗64线或128线激光雷达(如速腾聚创M1 Pro),配合高精度地图实现SLAM定位。例如,美团无人配送车采用“1主+2辅”激光雷达布局,主雷达负责前方120°范围建模,辅助雷达补充侧后方盲区。

  激光雷达在此区域的核心任务包括:

  静态地图构建:通过ICP算法匹配实时点云与高精度地图,实现厘米级定位;

  动态障碍物跟踪:采用DBSCAN聚类算法分割点云,结合匈牙利算法实现多目标跟踪;

  可行驶区域划分:基于点云密度与地面法向量分析,识别车道线、人行道等语义信息。

  超声波传感器在远场区域的作用限于极端场景冗余:当激光雷达因故障或强干扰失效时,超声波传感器可提供基础避障能力,确保车辆安全停靠。

  三、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优化

  1. 多传感器时空同步

  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的采样频率差异(10Hz vs 20Hz)易导致数据时间戳错位。系统采用硬件触发同步方案:以激光雷达为基准,通过PWM信号同步超声波传感器采样时刻,将时间误差控制在±1ms以内。空间同步则通过联合标定实现,利用棋盘格标定板同时采集两种传感器数据,求解6自由度变换矩阵,使点云与超声波数据在统一坐标系下对齐。

  2. 动态环境适应性优化

  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系统需处理遮挡与突然出现的障碍物。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激光雷达优先扫描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的可疑区域,将点云分配比例从均匀扫描的10%提升至30%,使动态目标检测延迟从200ms降至80ms。

  3. 低功耗与成本平衡

  超声波传感器功耗仅0.5W,但激光雷达功耗达20-50W。系统采用动态工作模式切换:在低速行驶时降低激光雷达分辨率(从64线降至16线),功耗降低60%;在静止状态时关闭部分超声波传感器,综合能耗降低45%。

  四、未来趋势与展望

  随着固态激光雷达与4D毫米波雷达的成熟,无人配送车感知系统将向全固态、多模态融合方向演进。例如,禾赛科技发布的FT120固态激光雷达,通过非重复式扫描技术实现128线等效性能,功耗降至10W;超声波传感器则向高频化(1MHz)与阵列化发展,波束角可压缩至15°,接近激光雷达精度。未来,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的分区感知策略将进一步细化,结合AI算法实现“感知-决策-控制”全链路优化,推动无人配送车向L4级自动驾驶迈进。

查看全文

点赞

共读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无人配送车导航系统:激光雷达与超声波传感器的分区感知策略
    共读科技
    8小时前
  • 什么是电容式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安装方式有哪些?
    共读科技
    2天前
  • 你每天都在用的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是怎么工作的?
    共读科技
    4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配电房定期巡检工作中的巡检机器人应用案例

    2018-12-03

  •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让国产快递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

    2018-12-06

  • 国内首款全能智慧输送机:加装有温度传感器限位开关等多种传感器

    2018-12-06

  • 美国公司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提供闲置停车位实时信息

    2018-12-06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共读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