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榜挂帅”首次覆盖科普领域,打通科普内容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澎湃新闻 20250926

  • 生物医疗
  • 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然而,优质的科普项目往往藏在大学、科研院所及医院“深闺”中,很少能进入公众视野。

如何打通科普产品从“产出”到“应用”“最后一公里”?9月25日,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大会在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将“揭榜挂帅”机制创新延伸至科普领域,推动前沿科普成果落地生根,助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前沿科技成果变得“可看、可触、可感”。

让科普离老百姓更近一些

在大会期间,浦东新区重磅发布“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计划”,据了解,该计划核心内容包括:在“揭榜挂帅”平台设立科普成果专区;汇聚优质科普资源,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主体的精品成果;畅通转化路径,建立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激活市场活力,通过成果发布、路演精准匹配供需,培育科普消费市场;搭建协同合作桥梁,推动科普创新融合发展。

在“让科普成果落地”的同时,科普转化计划通过搭建院所、学校、企业与公众的跨界桥梁,推动科研资源向教育资源、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化,充分发挥科普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中的纽带作用。

据悉,前期遴选的106个意向转化项目中已有32个优质项目依托计划正式发布。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科创处负责人告诉澎湃科技,之所以举办这样的活动,正是为了解决科普日常工作中的痛点。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基石,以往更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或“半公益”模式,市场化渠道尚未完全建立,科普作品的定价和成果归属机制尚不完全明晰,此外,科普供需之间缺乏畅通有效的渠道,是科普成果转化最大的痛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架起双方沟通的桥梁,实现双向奔赴”,该负责人说,让科普内容真正触达老百姓。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生物医药平台副主任董懿为认为,科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能让公众更加了解科学知识。过往藏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医院“深闺”中很好的优秀科普作品,通过展示平台可以更好地向外展示。现在她所在的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也把科普成果转化纳入了技术成果转化的一部分,激励更多的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做科普成果转化。

好的科普成果要“可看、可触、可感”

在首届揭榜挂帅大会现场的展示区,聚焦“科创科普深度融合”主线,8 家科普基地通过实物陈列、互动体验,10 家单位通过成果展示,让前沿科技成果变得“可看、可触、可感”。

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的科普项目《如果量子力学是个魔幻大片》被评选为首届浦东新区科普成果转化2025优秀科技艺术展演作品之一。该中心副主任金庄维告诉澎湃科技,这条三分钟的科普短片历时一个多月制作,线上发布后,很多观众在留言区表达了他们对量子物理的浓厚兴趣。这让他们体会到,好的科普要用公众的语言构建认知桥梁,情感共鸣与科学严谨也同等重要,故事化的表达能有效激活大众的好奇心。

金庄维说,浦东首届科普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活动不仅意味着资源对接和能见度提升,更关键的是构建了一种机制创新——让科普从单打独斗走向社会协动,“激励我们用市场认可的创意回应科学传播的命题。”

上海儿童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药学博士李志玲也在现场分享了她的科普成果转化的案例。

科普成果转化项目意向签约现场。

自2014年起,她开始致力于儿童安全用药的科普。最初她只是在社交平台做关于儿童用药问答,但很快就发现,市场需求供不应求。随后,她和团队整理出100个常见问题,做成视频、音频和推送,涵盖儿童感冒、发烧、腹泻、便秘、哮喘、过敏等话题。随着影响力扩大,她逐渐走向全网多平台渠道运营,如今,她已是全网粉丝超过118万的“大V”,出版了6本书籍,她也在紧跟时事热点,每天维持视频更新内容等。

“我现在也在思考如何更精准地转化,比如能否针对聋哑人、听障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定制化内容。”李志玲认为,科普转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内容权威性,同时还需要个性化和定制化方案,更离不开团队帮扶和畅通的转化渠道。

平台加持,让科普走向市场化

本次大会还发布了“浦东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科普成果专区”,为供需双方提供从需求发布、成果匹配到合作落地的全流程服务。

首秀现场,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实验学校、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与上海市建平中学等4对主体完成签约,实现科研资源与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上海海洋大学“跟着科学家去探海”等6个项目开展路演,通过市场化展示加速成果与需求匹配。

上海浦东一荇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多样性科普调研和教育品牌,目前有两大品牌,都包含系统的科普课程、科普课件以及科普的资料丛书。

该研究中心主任安宏告诉澎湃科技,在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大力支持下,该中心研发了自主的海洋蓝碳系列课程和绿色低碳科普课程。这一平台更加专业、系统化,过去如果中心自己去社区或学校对接进行科普宣讲,对方可能会质疑产品,有了这一服务平台之后则相当于有了政策端的支持。

“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把自身的‘造血’功能强化起来,同时还能与更多高端资源进行嫁接和连接,吸取能量,共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宏说。

据了解,除了依托揭榜挂帅活动浦东科经委还通过“科普六进”(进社区、进校园、进院所、进企业、进部队、进市场)实现科普内容的大范围覆盖。

查看全文

点赞

澎湃新闻

作者最近更新

  • 宇树机器人首次有了仿生人脸
    澎湃新闻
    1天前
  •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发布《上海宣言》,全面推动绿色转型
    澎湃新闻
    4天前
  • 机器人组团上岗、项目工程数字化,浦东机场的智能制造让国际工程师代表团变身“夸夸团”
    澎湃新闻
    4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浅谈我国医疗智慧物联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2018-12-03

  • 美国首批附带传感器的数字化药片上市

    2018-12-08

  • 浅谈超声波传感器原理及其相关应用

    2018-12-09

  • 瑞士开发柔性微型机器人 可在体内运送药物

    2019-05-0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澎湃新闻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