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导率-油液在线监测关键指标在发电行业中的实用性
火力发电以“燃料燃烧产热→加热水生成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为核心流程,整个系统涉及水、蒸汽、油、烟气等多类介质,且对介质纯度、设备绝缘性、系统安全性要求极高。电导率作为衡量介质导电能力的关键指标,能快速反映介质纯度、污染程度及设备状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火力发电的水汽系统、油系统、循环水系统及环保监测等核心环节,是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隐形哨兵”。
油系统——保障转动设备润滑与绝缘
火力发电的油系统包括“汽轮机润滑油系统”“发电机绝缘油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用油”“汽轮机调节系统用油”,油品需具备良好的润滑性、绝缘性,电导率能精准反映油品污染、老化状态,避免设备磨损或绝缘失效。
1.汽轮机润滑油:以“电导率波动”预警轴瓦安全与系统泄漏
汽轮机润滑油的核心需求是“形成稳定油膜、保护轴瓦”,其电导率变化主要与水分污染、金属磨损、油品老化三大问题相关,是判断油液是否失去润滑能力的关键依据。
1.1.水分污染:电导率“指数级升高”的最直接诱因
污染机制:汽轮机润滑油系统通过“冷油器”冷却(循环水与润滑油间接接触),若冷油器铜管 / 钛管破损,循环水(电导率约500~1000 μS/cm)会渗入润滑油;此外,系统密封失效也会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冷凝混入。水分在油中电离产生 H⁺、OH⁻及溶解离子(如循环水中的 Cl⁻、Ca²⁺),直接导致电导率骤升。
变化特征:纯净润滑油电导率约10-12 S/m,若混入 0.1% 水分,电导率可升至10-10 S/m;混入 0.5% 水分,电导率突破10-9 S/m,此时油膜稳定性被破坏,轴瓦易因“油膜破裂”发生干摩擦,引发“烧瓦”事故。
1.2.金属磨损:电导率“间接升高”反映轴瓦磨损程度
变化机制:汽轮机轴瓦(巴氏合金材质)与转子摩擦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铜、锡、铁颗粒,粒径通常<10μm)会悬浮在油中。这些金属颗粒本身不直接电离,但会吸附油中的极性物质(如抗磨添加剂、氧化产物),形成 “带电颗粒簇”,间接导致油液整体电导率升高。
关联判断:若电导率从10-12 S/m升至10-11 S/m,且油液金属含量检测显示铜含量>5 mg/kg、铁含量>10 mg/kg,说明轴瓦磨损加剧(可能因油膜厚度不足或转子不对中),需结合振动监测进一步排查,避免轴瓦报废。
1.3.油品老化:电导率“缓慢升高” 提示润滑性能衰退
1)老化机制:润滑油长期在高温(40~60℃)、氧气环境下运行,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有机酸(如羧酸)、胶质、沥青质等极性物质 —— 这些物质能提供电荷载体,使电导率随老化程度缓慢上升。
2)变化特征:新油电导率约10-12 S/m,运行6个月后升至10-11 S/m(正常老化);运行12~18 个月后,若电导率突破10-10 S/m,且酸值>0.2 mgKOH/g,说明油品已严重老化,抗磨添加剂(如ZDDP)消耗殆尽,油膜强度下降,需立即更换油品,防止轴瓦表面划伤。
1.4.实际案例:
某 2×330 MW 机组运行中,汽轮机润滑油电导率从 10-12 S/m 骤升至10-9 S/m,同时油中水分含量超过 0.5%。冷油器泄漏:冷油器切换阀密封胶圈脱落,循环水(电导率约 800 μS/cm)渗入润滑油系统,导致油中水分含量激增。电导率突变:水分电离使电导率突破警戒阈值,油膜稳定性被破坏,轴瓦与转子发生干摩擦。
造成后果:#3、#4 轴瓦温度超过 140℃,金属磨损严重,被迫停机更换轴瓦,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水分污染导致电导率指数级升高,电导率异常提前预警冷油器泄漏,避免了更严重的设备损坏。
2.汽轮机调节系统抗燃油:确保各伺服单元稳定,保障汽轮机设备安全
抗燃油与普通润滑油不同,其本身为弱导电介质,且系统对其电导率有严格要求—— 既需避免电导率过低导致的静电积聚风险,更需防止电导率过高引发的系统腐蚀、部件失效。具体特性如下:
新油电导率范围:磷酸酯型抗燃油新油的电导率通常为10-12~10-10 S/m(25℃),这一范围既能避免静电积聚(电导率过低易因油液摩擦产生静电,可能引发油雾燃烧),又能确保油液化学稳定性(无过多极性杂质)。
运行中警戒阈值:随着使用时间推移,抗燃油电导率会逐渐变化,行业通用警戒阈值为>10-9 S/m(25℃);若超过5×10-9 S/m,需立即停机处理,否则会导致伺服阀卡涩、系统腐蚀等严重故障。
汽轮机调节系统中,抗燃油电导率的变化直接关联三大核心问题,其监测逻辑与故障关联如下:
2.1. 水分污染:电导率“骤升”的最主要诱因
(1)污染来源
抗燃油系统虽为密闭循环,但仍可能因以下原因混入水分:系统密封失效(如油箱呼吸器滤芯受潮、管路法兰密封垫老化),空气中的水汽冷凝进入油液;冷油器(用于冷却抗燃油)管侧泄漏,循环水渗入油侧;新油储存不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2)对电导率与系统的影响
电导率变化:磷酸酯型抗燃油具有一定吸湿性,水分混入后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如磷酸、羧酸)与极性杂质,这些物质会显著增加油液中的电荷载体(离子),导致电导率骤升。例如:抗燃油含水量从0.1%(合格值)升至0.3%,电导率可从10-11 S/m 跃升至 10-9 S/m(突破警戒阈值);含水量超过 0.5%,电导率会超过5×10-9 S/m,此时水解反应加剧,油液酸值快速升高(>0.15 mgKOH/g)。
系统危害:酸性水解产物会腐蚀系统管路(如不锈钢管路)、伺服阀阀芯(精密合金材质),导致阀芯磨损、卡涩,影响汽门开度控制精度,甚至引发负荷波动;水分会降低抗燃油的燃点(磷酸酯抗燃油燃点约230℃,含水后可能降至200℃以下),增加火灾风险。
2.2. 添加剂消耗与油液老化:电导率“先降后升”的典型规律
(1)老化与添加剂消耗机制:抗燃油在长期运行中(通常寿命为5~8 年),会因高温(系统正常工作温度40~60℃)、氧化作用发生老化,同时自身含有的 “抗氧剂”“抗磨剂”“金属钝化剂” 等功能性添加剂会逐渐消耗:初期(运行1~3 年):添加剂消耗为主,油液中极性物质(添加剂)减少,电导率会从新油的10-10 S/m 缓慢降至10-11 S/m(正常波动,无需干预);后期(运行3年以上):添加剂耗尽后,油液氧化与水解加剧,生成大量极性老化产物(如胶质、沥青质),电导率开始缓慢回升,直至突破10-9 S/m。
(2)对系统的影响:添加剂消耗会导致抗燃油的抗磨性能下降,伺服阀(阀芯与阀套间隙仅5~10 μm)易因磨损产生卡涩,影响调节响应速度;老化产物会堵塞油滤器(精度通常为 3~5 μm),导致系统供油压力波动,进一步影响汽门控制稳定性。
2.3. 颗粒与金属杂质污染:电导率“间接升高”的辅助判断
(1)污染来源:系统安装或检修时残留的灰尘、金属碎屑;管路腐蚀、伺服阀磨损产生的金属颗粒(如铁、铜颗粒,粒径通常<10μm);油滤器失效导致的杂质穿透。
(2)对电导率的影响:颗粒与金属杂质本身不直接电离,但会吸附油液中的极性物质(如老化产物、未消耗的添加剂),形成 “带电颗粒簇”,间接导致电导率小幅升高(通常从10-11 S/m 升至10-10 S/m)。
(3)监测应用:电导率需与 “颗粒度检测” 配合使用:若电导率小幅升高(<10-10 S/m)且颗粒度等级超 NAS 7级(每100mL油液中≥5μm 颗粒>1300个),需进行油滤,防止颗粒进入伺服阀;若电导率升高伴随金属含量超标(铁>10 mg/kg、铜>5 mg/kg),需排查管路腐蚀或伺服阀磨损情况,避免部件失效。
2.4. 实际事故案例:
1)某 600 MW 机组抗燃油电导率从 10-11 S/m 升至 5×10-9 S/m,同时酸值超过 0.15 mgKOH/g。
水分污染:冷油器管侧泄漏导致循环水渗入抗燃油,引发水解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电导率骤升:酸性物质增加电荷载体,电导率突破行业警戒阈值(>10-9 S/m),伺服阀阀芯因腐蚀卡涩。
后果:汽轮机汽门开度控制精度下降,负荷波动剧烈,被迫停机更换伺服阀并再生抗燃油。
抗燃油含水量从 0.1% 升至 0.3% 时,电导率从 10-11 S/m 跃升至 10-9 S/m,电导率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避免了系统腐蚀和火灾风险(含水抗燃油燃点可能降至 200℃以下)。
2)某 600 MW 机组抗燃油电导率从 10-11 S/m 升至 6.7×10-10 S/m,同时矿物油含量超过 6%(正常应<4%)。
混油污染:补油时未进行混油试验,误将 32 号汽轮机油混入抗燃油。
电导率变化:矿物油降低抗燃油电阻率,电导率升高,且闪点从 280℃降至 246℃,火灾风险增加。
后果:抗燃油性能劣化,被迫全部更换,避免了伺服阀卡涩和火灾事故。
混油导致电导率异常升高,电导率监测结合矿物油含量检测,及时发现了介质污染问题。
3. 发电机绝缘油:以 “电导率阈值” 保障定子绕组绝缘安全
发电机绝缘油的核心功能是“绝缘 + 散热”,直接保护定子绕组(电压等级通常为10~20 kV)免受击穿,其电导率与绝缘性能呈强负相关—— 电导率越高,绝缘强度越低,是评估绝缘油是否失效的 “决定性指标”。
3.1. 水分 / 杂质混入:绝缘性能 “断崖式下降” 的预警信号
污染危害:发电机定子绕组采用“绝缘纸 + 绝缘油”双重绝缘,若绝缘油因密封失效(如油枕胶囊破损)混入水分,或绕组绝缘纸老化脱落产生纤维杂质,会使油中电荷载体数量激增,电导率显著升高。例如:新绝缘油90℃下电导率≤5×10-12 S/m,混入10 ppm水分后,电导率升至10-11 S/m,绝缘强度从35 kV/2.5mm降至25 kV/2.5mm;混入50 ppm水分后,电导率突 1×10-10 S/m,绝缘强度低于15 kV/2.5mm,易引发定子绕组对地短路。
监测重点:采用“90℃高温电导率测量法”(模拟发电机运行温度,更贴近实际绝缘状态),每3~6个月取样检测。若90℃下电导率超过1×10-10 S/m,需启动油再生系统(如硅藻土过滤 + 真空脱水),去除水分与杂质,恢复绝缘性能。
3.2. 绕组过热:局部电导率“异常升高” 定位故障点
故障关联:发电机定子绕组若因匝间短路、铁芯损耗过大导致局部过热(温度>120℃),会使周围绝缘油加速氧化,生成大量极性氧化产物,导致该区域油样电导率远高于其他部位(如正常区域电导率 10-12 S/m,过热区域升至 10-11 S/m)。
3.3. 实际案例:
某 600 MW 机组定子绕组绝缘油 90℃电导率从 5×10-12 S/m 升至 1×10-10 S/m,绝缘强度从 35 kV/2.5mm 降至 15 kV/2.5mm。
水分混入:油枕胶囊破损导致空气中水汽进入绝缘油,电导率显著升高。
绝缘失效:电导率超标后,定子绕组对地绝缘强度不足,引发短路故障。
后果:高厂变差动保护动作,机组跳闸,修复费用达数百万元。
绝缘油电导率与绝缘强度呈强负相关,电导率升至 1×10-10 S/m 时,绝缘强度低于安全阈值,高温电导率测量法(模拟运行温度)有效预警了绝缘失效风险。
4. 液压控制系统用油:以 “电导率异常” 排查控制精度问题
火力发电的液压控制系统(如汽轮机调速系统、锅炉主汽门控制)依赖油液传递压力信号,要求油液清洁度高、稳定性强,电导率变化主要反映颗粒污染与添加剂失效,直接影响控制阀门的动作精度。
4.1. 颗粒污染:电导率“小幅升高” 伴随控制滞后
污染影响:液压油若因油箱密封不严混入灰尘、管道锈蚀颗粒,这些颗粒会吸附油中的极性添加剂,使电导率从10-11 S/m 升至10-10 S/m。同时,颗粒会堵塞液压阀节流孔,导致阀门动作滞后(如汽轮机调速阀响应延迟),影响机组负荷调节精度。
监测应用:结合“颗粒计数器” 与电导率检测,若电导率>10-10 S/m且颗粒度等级>NAS 8级,需启动液压油过滤系统(高精度滤芯,过滤精度≤3μm),去除颗粒杂质。
4.2. 添加剂失效:电导率“先降后升” 提示油液变质
变化规律:新液压油含抗氧剂、抗磨剂等极性添加剂,电导率约10-11 S/m;运行初期,添加剂逐渐消耗,电导率降至10-12 S/m(正常现象);若继续使用,油液氧化生成酸性物质,电导率再次升至10-9 S/m,此时油液黏度增大,控制信号传递效率下降,需更换油品。
4.3. 实际案例:
某 300 MW 机组液压油电导率从 10-11 S/m 升至 10-10 S/m,颗粒度等级超过 NAS 8 级(每 100mL 油液中≥5μm 颗粒>2500 个)。
颗粒污染:油箱密封不严导致灰尘进入液压油,颗粒吸附极性添加剂,电导率小幅升高。
控制失效:颗粒堵塞液压阀节流孔,汽轮机调速阀响应延迟,负荷调节精度下降。
处理措施:启动高精度过滤系统(过滤精度≤ 3μm),更换滤芯后电导率恢复至 10-11 S/m,控制精度修复。
颗粒污染间接导致电导率升高,需结合颗粒度检测综合判断。
5.应用价值: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警”的转变
电导率在火力发电油液监测中的应用,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油液状态与设备故障的“早期识别”,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避免重大事故:提前预警冷油器泄漏、发电机绝缘失效等故障(如绝缘油电导率超标时及时再生,可避免定子绕组短路导致的百万级设备损失);
延长油液寿命:通过电导率判断油品老化程度,避免“过度换油”(如汽轮机润滑油可根据电导率与酸值综合判断,延长换油周期3~6个月,降低运维成本);
优化设备维护:通过电导率定位轴瓦磨损、绕组过热等问题,实现“按需维修”,减少机组非计划停机时间(一次非计划停机损失可达数百万元)。
电导率作为油液的基础物理量,在火力发电油液监测中扮演着“故障预警器”的角色——其变化规律直接关联油液的品质性能、绝缘性能、设备腐蚀、设备安全,是保障机组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手段。
我司自主研发的希姆西®油液在线监测系统,可动态监测油液的添加剂消耗、酸值、水分、含水率 、水活度、湿度、电导率、介电常数、温度、汽轮机抗燃油:体积电阻率、绝缘油: 击穿电压、tanδ、汽轮机润滑油:旋转氧弹、运动粘度、颗粒度、金属颗粒/非金属颗粒、密度。结合温度补偿算法模型实时评估油液寿命。从底层技术解决了实际应用端对设备管路油流速、压力、振动、气泡等应用难题,极大的提升了油液传感器的使用限制。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电化学传感器-变压器油液在线监测应用希姆西自动化(南京)有限公司10-11 15:33
-
电导率-油液在线监测关键指标在发电行业中的实用性希姆西自动化(南京)有限公司10-09 13:52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