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CAN通信中的晶振
车载环境对晶振提出了严苛的技术指标:需具备抗振动(行驶震动)、抗电磁干扰(发动机及车载电子干扰)以及宽温区稳定性。
CAN通信中晶振的基本作用
车载CAN通信系统的时钟晶振为整个网络提供精确的时钟基准,其核心功能是生成稳定的时钟信号以同步总线上的数据传输。
晶振产生的时钟频率通过分频形成CAN时钟周期(Tq),进而构成位时间(1位数据的传输时间),位时间又分为同步段、传播段和相位缓冲段等部分,确保各节点在严格时序下完成数据采样与同步。
晶振频率的稳定性直接决定了CAN总线的波特率精度,通常要求车规级晶振在-40℃至+125℃范围内保持±15ppm的高稳定性。
时钟同步机制与晶振的关系
CAN总线通过硬同步和重同步机制补偿节点间的时钟偏差,而晶振的精度直接影响同步效果。
硬同步在报文起始帧(SOF)触发,强制接收节点调整同步段;重同步则通过延长相位缓冲段1(PBS1)或缩短相位缓冲段2(PBS2)来修正相位误差。
例如,当晶振频率为16MHz时,每个Tq为125ns(BRP=1),传播段需至少覆盖总线传输延迟的2倍(如500ns对应4Tq),若晶振频率漂移将导致同步失效。
实际应用中的配置案例
在STM32G4等MCU中,配置500kbps CAN波特率时,若使用24MHz外部晶振需将APB1时钟设为16MHz并通过预分频调整。
计算公式为:CAN时钟周期=2×晶振周期×BRP,其中"×2"源于CAN协议要求每个数据位需2个时钟周期完成传输。
例如,16MHz晶振下,BRP=1且Tq总数16时,实际波特率为16MHz/(2×1×16)=500kbps,凸显晶振频率与协议设计的紧密耦合。
未来技术发展
随着自动驾驶对时间同步精度的需求提升,MEMS振荡器和温补晶振(TCXO)正逐步替代传统石英晶振。例如,小米YU7车型采用高精度车规晶振,频率稳定度达±3ppm,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纳秒级时间同步。此外,车载以太网的普及推动了对多频段晶振的需求,如同时提供24MHz(CAN-FD)和25MHz(以太网PHY)的复合时钟方案。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
谁可以替代安世半导体?1天前
-
A股有哪些公司涉及存储芯片业务4天前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