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泛摩尔沙龙第六期暨上海工研院嘉芯荟第58期系列活动邀请函

上海工研院 20251015

  • MEMS传感器
  • 智能气体传感器
  • 聚合物热电材料


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泛摩尔沙龙第六期

暨上海工研院嘉芯荟

第58期系列活动



前言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集成电路技术的前沿创新与高效产业转化,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尺。从感知万物互联的智能器件,到支撑算力爆发的存算一体架构;从探索光电融合的无限可能,到开拓绿色能源的全新材料,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正共同勾勒出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蓝图。为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上海工研院、嘉定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将共同举办本次“集成电路前沿技术暨产业转化”主题沙龙。本次沙龙将于2025年10月17日10:00—16:00在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453号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A楼101多功能厅举行,届时将汇聚来自科研与产业一线的杰出专家,分享最前沿的突破性成果,并共同剖析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市场的核心路径与挑战。




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

上海工研院

嘉定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上海市汽车智能网联交互芯片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2025年10月14日




时间:2025年10月17日10:00—16:00

地点:上海市嘉定区塔城路453号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A楼101多功能厅

议程:

1、10:00-10:25 智能气体传感器件及其系统集成

主讲人:杨志(教授)

主讲人简介: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SCI期刊《Nano-Micro Letters》创刊副主编(影响因子:36.3,中科院1区,JCR Q1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从事新型敏感纳米电子材料、高性能传感器件和智能感知系统集成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8000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6篇,H-index学术指数75。出版专著3本。转让中国发明专利5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0项,产学研转化的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科委纳米科技专项和基础研究领域项目等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和2021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评价和关注,部分成果被NPG Asia Materials、Nanotechweb、Materials Views等选为研究亮点和期刊封面论文进行报道和推荐。

报告摘要:为了满足物联网大规模、无人值守和环境复杂等外界条件,人们对智能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微型化、高灵敏、低功耗、易集成和抗干扰等需求。气体传感器件作为网络节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气体传感器性能并拓展传感功能,传感材料、传感机制和传感系统的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报告将聚焦于敏感材料开发、传感电路设计、后端算法优化和传感系统集成的全套技术流程,揭示敏感材料活性位点与气体分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和电荷转移的响应机制,系统研究传感材料和传感性能的构效关系,促进对传感活性中心和传感机理的深刻理解,为物联网气体传感器大规模应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2.10:25-10:50 集成电路学院的成果转化路径与实现目标

主讲人:刘梦(博士)

主讲人简介: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科技专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集成电路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资深研发工程师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等项目承担者。

报告摘要:集成电路前沿科技创新直接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与安全战略。从摩尔定律的持续推进到新兴架构的突破,每一次技术跃迁都催生出全新的产业生态,是驱动数字经济与智能化革命的核心引擎。这一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实验室的“样品”变为市场的“产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成果转化不仅能够培育新质生产力,更能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基于上述战略重要性及深远意义,本报告将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剖析半导体领域“从技术到市场”的潜在路径与模式;并结合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基础与集成电路学院尖端研发人才与创新资源,探讨双方在人才托举、共建创新平台、企业落地等方面,构建“创新-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的合作机会,为集成电路学院成果转化、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行思路。




3.10:50-11:15 聚合物热电材与器件应用

主讲人:李慧(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人才计划、上海市启明星计划等。主要从事有机热电转换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合成、柔性热电器件多功能应用相关研究。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Chem. Rev.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Moore and More期刊青年编委。

报告摘要:热电转换材料基于塞贝克(Seebeck)效应和帕尔贴(Peltier)效应,能够实现热能与电能的直接相互转换,在光热利用、废热回收及绿色制冷等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近年来,以聚合物半导体为代表的有机热电材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无机材料相比,聚合物材料具备天然柔性、本征热导率低、成本低廉等优势,尤其适合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溶液加工制备质轻、大面积的柔性器件,因而被认为是柔性可穿戴设备与植入式电子器件等新兴应用的理想材料之一。然而,当前限制聚合物热电材料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在于其热电转换效率仍然较低,因此提升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值(ZT)始终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聚合物分子主链与侧链的合理设计是提升其电学输运性能的有效策略之一。其中,随机共聚反应能够通过调控共聚单元结构与比例,对聚合物链进行功能化设计。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随机共聚反应与主链功能单元的序构设计,协同优化了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同时,结合弱受体-强给体主链与两亲性侧链设计策略,在低掺杂浓度下实现了聚合物与掺杂剂之间的整数电荷转移,从而将全溶液法制备的掺杂薄膜电导率提升至500 S cm⁻¹。近期,我们进一步设计并合成了主链结构一致、侧链呈随机分布的两亲性DPP-Se聚合物。研究表明,仅通过调节侧链中极性侧链的比例,即可实现对聚合物电离能的精细调控;同时,主链中单一的给体-受体结构有助于维持聚合物的高度有序排列,最终实现掺杂效率与载流子迁移率的协同优化。所得共聚物PDPPg0.3-Se的霍尔迁移率超过2.0 cm² V⁻¹ s⁻¹,功率因子与ZT值得以显著提升。




4.11:15-11:40 MEMS与传感器产业现状及趋势

主讲人:王懿(CEO)

主讲人简介:麦姆斯咨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秉承“因思而变™(Innovation Inspired by Thinking™)”经营理念,基于“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发展思路,打造全方位咨询服务平台,推动MEMS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创业期间,他牵头承担多项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MEMS和传感器项目,以及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方政府产业规划项目。他曾获得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无锡市技术能手、无锡新区创业明星奖等荣誉,担任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项目评审专家。他目前担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MEMS分会副秘书长、无锡市智能传感器联盟副秘书长、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专家等职位。

报告摘要:如今,人类正在经历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传感器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为人工智能算法提供训练和推理的基础数据,以物联网(IoT)、元宇宙(Metaverse)、对话式AI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机器出现“智慧涌现”的能力——从而孕育出“硅基生命”,这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智能化进程,即进入智能时代。智能传感器是以半导体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微系统集成思想为理念、以人工智能方法为灵魂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技领域,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思维的集大成者。本次演讲全面阐述MEMS与传感器产业现状及趋势,包括市场规模、产业格局、技术发展、典型厂商等,突出智能传感器的重要意义及压电MEMS的流行趋势。




5、11:40-12:00 提问与讨论




6、14:00-14:25 基于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光伏技术转化与管理

主讲人:王翰轩(博士)

主讲人简介:本硕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瑞士联邦洛桑理工(EPFL),后任PSI-EPFL研发科学家。ESG持证人,瑞士青年化学会、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长期参与多个项目研发与转化。

报告摘要:随着ESG理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同,生物光伏技术日益受到重视。该技术的深入发展,亟需对环境微生物、电极材料与光波长等多系统进行协同管理与优化。相关领的研发与创新,对未来实现产业化应用具有关键的转化价值。




7、14:25-14:50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调控:面向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突破

主讲人:吴凡(博士)

主讲人简介:2017年获得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博士学位。2009-2013年本科就读于东华大学。2019年至今年于隆德大学Tonu Pullerits院士组里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获得瑞典Carl Triggers博士后项目资助,以及隆德大学光和材料研究中心,激光中心的青年项目基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对光物质强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学研究,以及探索开发光寻址点位传感器在对有机单分子膜和单细胞的光电化学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曾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 Langmuire 等科研杂志上。

报告摘要:光在半导体光电转换、片上光互连及量子芯片等微电子领域中扮演关键角色。如何精准调控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突破现有集成电路速度瓶颈、实现高密度光子集成及低功耗器件设计的核心科学问题。在这次报告中,我将聚焦于从微纳光学结构到半导体界面层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及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价值。在博士后阶段,我利用超快光谱技术(含超快瞬态吸收)研究光学微腔对生物半导体光电材料中激子动力学与电荷转移过程的调控,揭示了微纳结构限域效应对载流子激发态行为的调控规律,为高性能光调制器、低阈值激光器等光子集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核心依据。博士期间,我基于光寻址电位传感器构建空间分辨光电化学成像平台,实现了半导体异质结界面与单分子薄膜电化学性质的高分辨可视化,为优化器件界面接触性能、抑制漏电流提供了关键表征手段。这两阶段研究共同构建了从时间分辨(载流子动态)到空间分辨(界面微区)层面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调控体系,为下一代半导体器件与光子集成电路的高性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8、14:50-15:15  多通道超表面对电磁波极化和相位的综合调控

主讲人:邵琳达(副教授)

主讲人简介: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副教授,从事微波/太赫兹超表面及其在电磁波调控中的应用研究。在Photonics Research、Carbon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入选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Wiley威立中国高贡献作者。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3基金等课题研究,主持xxx项目1项。

报告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数据存储容量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需要在单个设备内实现电磁波的多功能控制。传统的超表面通常仅实现单极化调制,如何在单个结构内同时进行极化态和波阵面操控仍然具有挑战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波束超表面实现独立相位和极化调控的通用方法。通过调整谐振器的尺寸,可以独立地调谐两个正交线极化波的相位,实现出射波的传播相位和极化态的解耦。作为概念验证,演示了多焦点全息成像系统,当线极化波垂直入射时,该系统将多种不同极化态的波束汇聚至预设位置。实验证实了任意极化转换与独立波前整形相结合的可行性。与现有的传统单极化调制超器件相比,所提出的极化复用超表面大大提高了系统功能的丰富性。




9、15:15-15:40 相变存储器应用与自选通存储器开发

主讲人:雷宇(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变存储器、3D存算一体芯片的电路/EDA/架构。在IEEE LSSC,TCAS I,TVLSI,TCAS II,TCAD,ISCAS等刊物发表论文37篇。获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7项。主持/参与基金委面上、国家重点研发、中科院先导等项目。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技一等奖。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东方英才计划团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上海微系统所“新微之星”人才计划,IEEE高级会员。

报告摘要:相变存储器(PCM)与新型CMOS工艺兼容,是高密度、可三维集成的新型海量存储技术,比传统DRAM容量大价格低,比3D NAND FLASH速度与寿命提高1000倍,是未来实现存算一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生命健康的核心芯片。国内外正在积极推动PCM产业化工作,Intel已实现20nm、4层、256Gb芯片量产。但现有产品芯片性能仍滞后于器件性能,是产业化瓶颈之一。我们围绕集成电路中PCM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自主可控需求,在电路、EDA、架构研究中取得以下进展:针对PCM,提出寄生近准确匹配读出方法,实现PCM最快等效读取速度和最佳优值;针对3D存储,首次提出考虑动态存储性能影响的新型偏置方法、漏电补偿和多项式关联读取方法、1S1R spice模型、高可靠编程方法等,使芯片性能提升4倍,功耗下降4倍,可靠性提升21.3倍,是国际上最早涉足三维新型存储器电路研究的工作之一;针对3D计算,提出三维异质集成智能微系统芯片架构;提出技术实现产业转化。




10、15:40-16:00 提问与讨论

本文转自“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微信公众号

= END =



 要闻精选 

 SITRI Portfolio 


矽睿科技 | 中科米微 | 中科水研 | 奥斯诺 

近观科技 | 傲睿科技 | 安迅医疗

矽杰微 | 睿驱微电子 | 功成半导体 | 先辑半导体 | 伊世智能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 新微半导体


关于上海工研院


上海工研院(全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SITRI)成立于2013年,由上海市科委、嘉定区政府和新微集团发起共建,依托新微集团“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通过“超越摩尔”集成电路领域全流程中试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合作伙伴与创新团队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和产业孵化服务。


上海工研院是国务院国资委(2022、2023)“科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连续两年入选上海市硬核科技企业TOP100,已累计申请专利突破1000件,培育孵化公司20余家,总估值超过150亿元。


上海工研院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构建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孵化+资本赋能+人才高地全过程创新和高质量孵化生态链,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的“超越摩尔”集成电路功能型平台和产业生态,推动“超越摩尔”集成电路领域新质生产力跃升。


联系我们:

电话:(+86) 21 6992 3266

邮箱:info@sitri.com

网址:www.sitri.com


查看全文

点赞

上海工研院

作者最近更新

  • 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泛摩尔沙龙第六期暨上海工研院嘉芯荟第58期系列活动邀请函
    上海工研院
    10-15 10:25
  • 邀请函 | 上海工研院邀您共赴2025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
    上海工研院
    10-13 10:15
  • 【峰会预告】SITRI协办!2025 MEMS与传感器世界峰会东南亚站即将启航新加坡
    上海工研院
    10-10 10:19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影响MEMS传感器精度的重要参数及提升精度的办法

    2019-03-28

  • 从MEMS专利数量分析我国MEMS传感器产业现状

    2019-03-28

  • 我国建首个地下云图网:借助新型传感器助力地震预报

    2018-12-04

  • 我国开发出世界首台流体壁面剪应力测试仪

    2019-03-22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上海工研院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