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泊车系统背后的多维技术支撑

共读科技 20251118

  • 车辆定位技术
​要实现自动泊车,背后需要哪些技术作为支撑?自动泊车作为现在很多车主应用非常多的一项功能,看似只是简单的入库操作,但想要完美入库,其实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支持。

自动泊车系统背后的多维技术支撑

自动泊车看似是一项简单的操作,实则背后融合了多项关键技术,涵盖感知、定位、路径规划与控制等多个环节。

感知系统:构建车辆的“眼睛”

自动泊车的实现首先依赖于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这不仅限于拍摄图像,而是需要识别障碍物的类别、位置、形状乃至运动状态。常见的传感器包括超声波雷达、视觉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超声波雷达因成本低、性能稳定,常用于近距离障碍物检测。摄像头则能识别车位线、行人、车牌等视觉信息,但其性能易受光照条件影响。毫米波雷达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可进行测速,适合处理动态物体。激光雷达能生成高精度三维点云,用于构建环境模型,但其成本和数据处理复杂度较高。

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需通过融合算法进行整合,以提升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鲁棒性。融合过程包括时间同步、坐标对齐以及置信度评估,系统会根据不同场景中各传感器的可靠性动态加权处理信息。例如,在停车场环境中,超声波负责盲区探测,摄像头识别车位线,雷达或激光雷达用于障碍物精确定位。

目标检测与跟踪同样是感知的关键环节。系统需实时识别并跟踪包括车辆、行人、自行车在内的多种目标,并根据周围动态调整规划。为此,系统通常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目标识别,卡尔曼滤波或其变体用于目标跟踪,并结合点云与图像特征提高识别精度。感知模块输出的不仅是有无障碍物的信息,还包括目标的三维坐标、速度矢量和分类置信度,这些数据为后续的路径规划提供关键输入。

定位与地图:精准掌握车辆位置

自动泊车对定位精度的要求远高于常规驾驶,特别是在地下车库等GPS信号较弱的场景。高精度定位通常依赖多种技术的融合。视觉SLAM是一种常见方案,通过视觉传感器构建局部地图并估计车辆位姿,优点是不依赖外部基站,但对纹理和光照条件较为敏感。

为了提高定位的稳定性,一些厂商采用二维码、特征点等辅助方式,或在停车场部署定位信标,将部分任务从车端转移至场端。这种方式有助于减轻车载传感器负担,但需要停车场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仅适用于封闭场景。

地图在自动泊车中同样至关重要。系统不仅需要导航用的全局地图,还需包含车位尺寸、车道线、出入口、坡度等细节的“车位级”地图。高精地图可帮助系统提前掌握车位位置和环境限制,从而减少路径规划的不确定性。然而,地图需持续更新,尤其在车位布局经常变动的环境中。为应对GPS信号缺失的问题,系统常结合视觉定位、惯性测量单元(IMU)和车轮里程计,通过紧耦合算法实现连续准确的位姿估计。

路径规划与控制:从感知到执行的闭环

在完成环境感知和车辆定位后,系统将进入路径规划与运动控制阶段。路径规划分为全局规划与局部规划两个层面。全局规划主要生成从起点到目标车位的总体路线,常用A*算法或网格搜索方法,需考虑通行规则与物理约束。

局部规划则侧重于实时避障与轨迹调整。在面对传感器误差或动态障碍物时,系统需要快速调整行驶路径。常见的方法包括采样法、优化法以及带约束的轨迹优化,以生成可执行且平滑的轨迹。

车辆的实际运动受限于底盘结构与动力学特性。多数乘用车采用阿克曼转向模型,具有最小转弯半径、转向延迟等约束。控制层的任务是将规划轨迹转化为具体控制指令,如转向角与加减速。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纯追踪算法和模型预测控制(MPC)。其中,MPC在处理复杂约束方面表现突出,但计算资源消耗较大。

无论是一次性入库还是多次调整入库,系统都需要具备较强的鲁棒性和定位精度。单次入库对路径计算和执行精度要求较高,而多次调整则更依赖闭环反馈机制。

系统安全性: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面保障

要构建一套能在真实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的自动泊车系统,需在硬件与软件层面同步构建安全机制。系统通常部署于车载SoC平台,依赖实时操作系统或符合车规的中间件进行任务调度。车载总线逐步从CAN向以太网演进,以支持高带宽数据传输。

软件架构方面,系统设计需遵循AUTOSAR等车规标准,或基于ROS进行轻量化实现。为确保功能安全,系统需符合ISO 26262标准,具备故障检测、冗余处理和安全降级能力。例如,在视觉传感器失效时,系统应能切换至其他传感器数据,或提示用户接管。

在网络安全方面,远程唤车和控制接口需加强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防范未经授权的访问与潜在攻击。

自动泊车系统还需经过大量测试,包括仿真测试、封闭场地验证和实际道路试运行,以覆盖各种边界场景。关键性能指标如定位精度、泊入成功率、平均泊车时间等,都是判断系统是否具备上线条件的重要依据。

用户通过中控屏或手机APP发起泊车请求后,系统应提供直观的状态反馈与必要的接管提示。可视化界面可显示车辆位置与规划路径,增强用户对系统行为的理解,从而提高使用信心。

查看全文

点赞

共读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激光雷达为何容易产生串扰现象
    共读科技
    1天前
  • 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 “三维感知核心”
    共读科技
    2天前
  • 自动泊车系统背后的多维技术支撑
    共读科技
    5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共读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