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深携手共拓“AI+机器人”新赛道,滨海湾赴深圳探索产业协同
莞深携手共拓“AI+机器人”新赛道,滨海湾赴深圳探索产业协同
10月16日,以“智能时代 湾区未来”为主题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投资合作交流会在深圳举行。此次会议由东莞滨海湾新区主办,吸引了近60家来自机器人、算法、大模型及数字化服务等领域的科技企业与产业投资机构参与。
活动旨在推动莞深两地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上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全面展现滨海湾在AI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区位优势,共同探寻跨区域产业协同的新路径。
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海波,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经济师戴浩平,东莞市投资促进局四级调研员李日强,以及东莞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有限公司、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代表共同出席。
在会议上,滨海湾产投公司总经理周德亮以《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为主题作了推介,系统介绍了滨海湾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量身定制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空间布局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他指出,滨海湾正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核心发展方向,依托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着力破解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和数据采集成本高等行业难题。
目前,滨海湾正在规划建设灵犀岛、智造湾等人工智能产业载体,并同步推进AI体验中心建设,致力于构建全要素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
作为已入驻滨海湾的企业代表,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少华博士以《助力“眼脑手”精准协同,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腾飞》为题分享了公司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的实践成果。他表示,公司选择在滨海湾落地,正是看中了该地区在产业聚集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双重优势。目前,雷赛智能在关节模组与灵巧手领域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未来将依托滨海湾加快成果产业化。
前沿观点碰撞,共议行业瓶颈与突破路径
在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分享环节,数字华夏合伙人李敦林从行业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智能隔阂、场景孤岛与数据荒漠。他介绍道,团队研发的交互智能引擎已在金融与政务等领域实现规模化部署与应用。“我们期待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携手,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商业落地。”
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政府关系负责人罗霄恒则聚焦触觉传感器技术,分享了企业在高精度数据采集和灵巧手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他透露,帕西尼的传感器技术已在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中实现应用,并通过数据工厂为行业提供训练数据,有效缓解了数据稀缺问题。
活动还邀请了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领域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黄虎博士发表前瞻性演讲。他指出,异构多机协同是实现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路径。其团队研发的通用智能中枢平台,通过软硬协同方案,已成功实现不同构型机器人的自主协作,并在科研与工业场景中验证了实际效果。“未来的机器人产业必须突破单机限制,构建智能协同网络,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企业就产业政策、区域合作与市场机会等内容,与滨海湾产业服务部门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交流会为莞深两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搭建了高效的沟通平台,也清晰传达了滨海湾在该领域持续发力的坚定信心。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推动产业集聚,滨海湾正逐步成为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的新高地。
查看全文
慧生活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