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宋继强:以智能推动“科技+艺术”融合创新

物联科技 20220427

  • 人工智能
  • 毫米波雷达
  • 教育数字化

  2022年4月19日,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博士,受邀参加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清华·清尚智慧场景创新设计研究院主办的“设计智慧·场景创新”高峰论坛并发表演讲。演讲主题聚焦“智能感知计算与场景设计的跨界创新”,宋继强博士介绍了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多种典型智能化场景,重点阐释了新型交互场景下科技与设计的整合创新模式,并介绍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探索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

英特尔研究院副总裁、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宋继强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数字孪生、5G、机器人等共同构成的智能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世界,塑造未来。宋继强说道:“得益于PC、互联网、传感器和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在近十年增长了4倍,包括教育、医疗、制造等在内的众多领域,都需要融入云计算、边缘计算、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在全球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设计和科技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宋继强强调,将科技和设计整合起来,能帮助实现众多普惠化应用,未来需要通过多种技术布局,探索“科技+艺术”的多元应用场景。

  谈到智能科技与设计的融合,宋继强认为目前可以分为两类实现方式,第一类是以场景需求为出发点,将技术进行相应的改造、开发,以适配场景。以教育领域为例,针对未来小学、初中和高中实验课程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解决师资、人力不足等问题,宋继强分享了英特尔中国研究院开发的“迎接未来教育,共创智能实验”的教学工具平台。

  该平台将边缘计算的相关技术,应用在理化生实验场景中,并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借助英特尔OpenVINO工具套件,实现端到端的实时智能实验教学辅助,为未来智能教学的场景设计创造无限可能。通过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方式,助力缩小教育数字鸿沟。

  另一类是当新兴技术产生后,通过结合设计和应用,再推广到不同领域中去。以毫米波雷达为例,该技术常见的是被应用在汽车尾部,倒车时用于感知障碍物,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通过将其在感知方面的独特优势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手势交互的创新技术。

  宋继强表示,该创新技术目前已被应用在联想一体机中,用于人体检测,能检测人的呼吸、心跳等,同时该技术还可用于手势识别、跟踪,在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展望未来,这种非接触式的交互技术能融入艺术馆、制造工厂、医疗手术室、托老颐养中心等多元场景,进行跨界融合创新,构建新型交互场景设计,让科技普惠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清华大学凭借在综合学科上的优势及特色,在设计学、美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不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大学与企业的创新双赢新模式,努力在智慧场景创新领域实现颠覆性突破。多年来,英特尔公司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厚的合作关系。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花样滑冰表演滑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团队利用英特尔3DAT技术,向全球人民展现了结合花滑运动之美、科技运用之智和中国文化之趣的“光影演出”。

  未来,英特尔也将持续与清华大学携手合作,将创新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融合艺术、文化与科技,谱写美妙篇章。

查看全文

点赞

物联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为什么每个人阳的“程度”不一样?专家解读!
    物联科技
    2022-12-26
  • 抗原“阴”了,咳嗽没停是怎么回事?
    物联科技
    2022-12-26
  • 出现喉咙痛、干咳的情况,就是感染了新冠吗?
    物联科技
    2022-12-27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我国汽车传感器产业需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2018-12-05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华为首款AI音箱:可通过HiLink开放协议控制19个家电品类

    2020-02-21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物联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