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做好减排的同时如何做好治污?

仪表网 20200310

  • 新能源
  • 大气监测
  • 碳排放治理
近日,欧盟委员会为改善气候变化提出了一项新的法律草案,即到2050年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零水平。虽然现有草案还未获得批准,但毫无疑问的是,仅仅靠减少全球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长期以来,如何减少碳排放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温室效应”的逐渐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地球上的很多物种的生存,包括北极熊、企鹅、野生动物以及一些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的动植物。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在变得愈加温暖,减排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且艰巨的任务。

  就在近日,欧盟委员会为改善气候变化提出了一项新的法律草案,即到2050年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零水平。虽然现有草案还未获得批准,但毫无疑问的是,仅仅靠减少全球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其实,我们在“减排”上一直以来的努力并非是毫无进展的。前段时间国际能源署发布了2019年全球的碳排放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全球201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30亿吨左右,与2018年的碳排放量基本持平,增速渐趋平缓。但是由于碳排放来自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土地利用甚至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现阶段较弱的气候和能源政策,因此这一趋势还不足以改变全球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事实。

  另一方面,全球大气污染的问题也同样令人焦灼。即使不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仅前段时间澳大利亚的大火,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就难以估量,如何在有效控制碳排放量的同时,做好大气污染的治理,是一项生态环境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

  对大气成分进行监测

  造成“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化生产、工厂及城市的供暖等进行排放的污染气体,为了进行环境治理,就要利用不同的监测方式实施监控大气污染的程度,再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大气治理。大气监测离不开必要的监测仪器和技术,目前可用于大气定量分析的方法已经有很多,例如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系统、重金属在线分析系统、大气及颗粒物采样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析仪等,都可以实现大范围、实时、连续的大气监测。

  加强林木资源建设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且能阻滞、过滤空气中的TSP和PM10、吸附氟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加强林木资源建设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而且能够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推广清洁能源

  使用新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比使用煤、电等要低很多,因而提高能效或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能降低污染物排放。一个不可置否的例子是,201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相当于减排52.6亿吨;而在我国2018年的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4.3%。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

  减少碳排放和大气污染治理一样,都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不仅需要利用科学的设备和技术、不断建立并完善相关的环保法规,还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每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一定会更加美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仪表网

作者最近更新

  • 压力仪表原理、选型、安装注意事项,这份指南请收好!
    仪表网
    06-24 08:20
  • 转子流量计安装选型避坑指南: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仪表网
    06-21 09:20
  • 超声波流量计选用、安装、调试、故障维修注意事项~
    仪表网
    05-26 14:45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充电桩加装GPS模块和数据芯片为车主实现智能服务

    2018-12-07

  •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上路运行:采用传感技术智能感知路径

    2018-12-08

  • 交流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

    2018-12-23

  • 新国标正式实施,电动车安全性能面临新挑战

    2019-04-30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仪表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