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赋能

中国机器人网 20220517

  • 人工智能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大数据分析

   近年来,“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造成越来越多的数据孤岛,随着各种数据集和元数据源源不断涌入,生物多样性评估过程变得异常复杂,分析周期漫长但结果差强人意。笔者认为,走出数据困境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数据分析进行革新。

 

  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在需求是深度契合的。生物多样性信息不以结构化数据为限,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都可以作为信息来源或载体,并且在事实上成为大多数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结构化数据形式多样、结构多变、更新快速、信息丰富,在形成一定规模后便对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出了重大挑战。存储要完整且及时、分析要全面有细节,这些是传统二维表结构无法实现的,却正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领域。

  对濒危物种的评估、外来入侵物种的预测等本质上是一种个体预测。在牵一发动全身的生态系统中,这种个体预测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因为因果分析得出的宏观走向对于个别物种保护提供的帮助有限。从因果性转向相关性,是传统抽样无法实现的,却正是大数据应用的底层逻辑。

 

  大数据技术不仅深刻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样态和逻辑,而且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方式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大数据带来的变革不只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数据本身和运用数据的思维层面。例如,国外某NGO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各种来源、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整合,不再像过去那样把错误和遗失数据视为无用,而是进行智能化的高级分析,从中挖掘价值加以善用。

  在生物大数据时代,空前庞杂的信息数据和越发严峻的生物多样性威胁在数字化进程中以一种突破物理时空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大数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赋能正如现代生态环境科技保护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联动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更多新兴技术,在生物多样性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一方面,包括遥感在内的各种传感器借助大数据得以实现生态监测数据的全面采集,不必担心关键信息被数据洪流淹没;另一方面,云计算借助大数据得以实现对生物多样性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全新发现,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AI算法借助大数据得以实现丰富生物保护场景中的数据增值等。在此意义上,笔者认为,大数据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数智时代”。

 

  

查看全文

点赞

中国机器人网

作者最近更新

  • 石墨烯传感器助力“意念控制”机器人
    中国机器人网
    2024-07-15
  • 江南大学团队让微型机器人实现精确路径跟踪控制
    中国机器人网
    2022-10-20
  • 视比特机器人CEO邓文平博士:3D视觉行业拐点已至
    中国机器人网
    2022-10-20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AI结合智能手机传感器 可预测人类压力水平

    2019-07-10

  • 简单的智能玻璃揭示了人工视觉的未来

    2019-07-12

  • 英特尔开发出含800万神经元的类脑芯片系统

    2019-07-1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中国机器人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