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秘最古老“蜉蝣于天地”的“群婚生活”

西贝网 20220603

  • 生态系统
  • 古生物学
  • 昆虫化石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6月2日消息,该所研究人员在广西贺州市西湾盆地下侏罗统石梯组中发现了丰富的海陆相动植物化石,建立“西湾生物群”。该研究发现了一层壮观的蜉蝣成虫集群化石,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以及昆虫资源脉冲现象。

西湾盆地早侏罗世生态系统复原图(南京古生物所杨定华绘制)

相关成果发表于《地质学》(Geology)和《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期刊。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张前旗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广西地质调查院等合作,对中国南方多个地区的中生代早期陆相地层开展了详细的调查工作。

本次研究团队开展了地层学、古植物学、古昆虫学、沉积学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将石梯组发现的鲨鱼卵鞘、昆虫以及植物等化石与前人报道过的其他化石综合命名为“西湾生物群”。

同时,基于沉积学、埋藏学分析,一大批“蜉蝣于天地”的化石证据揭开了最古老的昆虫婚飞行为。

据科研人员介绍,婚飞行为指的是昆虫羽化之后集群繁殖的现象。此次研究团队在石梯组发现了一层壮观的蜉蝣成虫集群化石,蜉蝣个体数量高达数百只。这些蜉蝣为一新分类群——张氏侏罗沙蜉,归入沙蜉科。这是沙蜉科在中国首次被发现,并且是该科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化石。

通常来说,现生蜉蝣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中,羽化后的成虫通常只能存活数小时至几天。在短暂的成虫阶段,雄性个体在空中形成密集的集群,雌性个体必须在飞入并穿过雄性集群过程中找到雄虫交配,再找到合适的地方产卵,才能实现后代的繁衍。

蜉蝣集群婚飞行为过去仅发现于蜉蝣冠类群中,本次的发现表明这种复杂的集群婚飞行为在早侏罗世就已经存在于蜉蝣基干类群中。

此外,本次研究揭示了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研究表明,侏罗纪蜉蝣短时间之内从水中集群羽化,形成了从水到陆的昆虫“脉冲”,这可能会导致滨水栖息环境生态系统通量的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基础生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西湾生物群中蜉蝣集群的发现为研究中生代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打开了一个窗口,研究成果也揭示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昆虫资源脉冲效应。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巨大的Joro蜘蛛正在美国东南部蔓延

    2022-03-05

  • 戴尔Precision 7920塔式工作站 面向未来设计 充分挖掘潜力

    2022-03-10

  • 古生物学家发现史前鳄鱼新物种中华韩愈鳄

    2022-03-16

  • 现代动物或源于云南澄江浅水三角洲

    2022-03-29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