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如何助力地震的准确预测?

仪表网 20200407

  • 人工智能
  • 地震监测
  • 大数据处理
近日,我国科技大学与地震局合作研发出了一款新的“智能地动”系统。根据相关科研人员介绍,该“智能地动”系统可通过深度学习历史地震数据,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学理论,在准确监测到微弱的地震波信号之后,快速对其进行处理。

  据地震台网发布的新闻显示,4月1日20时23分,我国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发生5.6级地震,震中位置北纬33.04度、东经98.92度,震源深度10千米。时隔九分钟之后,再次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庆幸的是,此次地震震中周边5公里平均海拔为4661米,附近人员稀少,暂时还没有伤亡报告。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其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以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从而引起地震。从古至今,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都是难以计数的,而且它的威胁也从未停止过。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地震的描述,是在《竹书纪年》之中“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的记载,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时间了。即便是近代以来,地震也一直断断续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2019年我国总共发生了20次5级以上的地震,而这些地震导致的灾害直接造成高达59亿元的经济损失。

  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的地震活动区域也较为广泛。西藏、四川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等都是地震频发地带,而这条纵贯南北的地震密集带,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多次强烈地震。例如过去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都曾无情地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对人类而言,地震是一种无法逃避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各种预防手段来尽可能地降低其带来的损失。虽然以现在的技术而言,我们还无法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进行准确监测,但我们可以观测与地震活动紧密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和震前征兆,如监测地下水成分、水位与水温、地球磁场、地球重力场、地声、地光等的变化来辅助预测地震是否将会发生,帮助我们做好防御准备。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技术设备、仪器和经验。

  然而,上面提到的这种预估通常是地震即将或者快要到来时的判断,往往还没有得出结论,地震就已经来临,来不及降低损失和风险。另一方面,作为辅助判断方式而言,有很多自然事件都会引发这些现象的变化,仅仅依靠这些变化得出的结论并不准确。因此,开发出一种可靠、准确、及时的地震检测系统和技术一直是众多科学家们长期努力的方向。

  近日,我国科技大学与地震局合作研发出了一款新的“智能地动”系统。根据相关科研人员介绍,该“智能地动”系统可通过深度学习历史地震数据,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学理论,在准确监测到微弱的地震波信号之后,快速对其进行处理,仅仅需要1—2秒时间就能报出地震震源参数。与传统监测系统相比,具有识别能力强、准确快速、可分析地震成因等优势。

  长久以来,地震预报都是一个难以取得进展的研究,这套新的系统将近年来应用愈加广泛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技术运用到地震检测中,显著提高了地震监测的时效性、准确性,为人们的地震预防带来了新的进展。现如今,科技发展促生出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不断改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地震,人类们未来也许会有不再惧怕的一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仪表网

作者最近更新

  • 压力仪表原理、选型、安装注意事项,这份指南请收好!
    仪表网
    06-24 08:20
  • 转子流量计安装选型避坑指南: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仪表网
    06-21 09:20
  • 超声波流量计选用、安装、调试、故障维修注意事项~
    仪表网
    05-26 14:45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华为首款AI音箱:可通过HiLink开放协议控制19个家电品类

    2020-02-21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 日本新研究: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2019-01-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仪表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