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研发出基于斯格明子的人工突触组件

电子信息产业网 20200409

  • 人工智能
  • 神经形态芯片
  • 人工突触
该团队使用这种人工突触材料进行了一项改进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MNIST)识别测试,发现仅通过15000次学习就获得了90%的高识别率,而其他人工突触材料需要数十万次的迭代学习才能达到90%的识别率。这意味着该团队开发的技术只需要不到10%的功耗。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斯格明子(skyrmion)的人工突触组件。该团队使用这种人工突触材料进行了一项改进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MNIST)识别测试,发现仅通过15000次学习就获得了90%的高识别率,而其他人工突触材料需要数十万次的迭代学习才能达到90%的识别率。这意味着该团队开发的技术只需要不到10%的功耗。近年来,利用微电子器件构建和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研发神经形态芯片,被认为是从硬件层面攻克冯诺依曼瓶颈、加速人工智能实现的有效策略。

  有望把类似大脑的突触做到芯片上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突触?提到突触,想必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人脑工作主要依赖于神经元和连接神经元的突触,这是我们人类感知世界的主要来源。人脑的结构错综复杂,迄今为止,人们对于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还远未完全了解,但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们已经致力于模拟人类大脑开发“人工突触”,可以模仿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通信方式,以此来实现计算机的低消耗高性能。如今韩国基于kyrmi的人工突触组件,可为新计算机节省90%以上的功耗。

  类脑计算是一种借鉴人脑存储处理信息方式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基于二硫化钼忆阻晶体管的人工突触,是通过模拟神经元和突触行为的材料与器件来实现神经形态计算。如今,类脑计算有望把类似大脑的突触做到芯片上。2018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黄铁军课题组联合多家单位实现了灵长类视网膜中央凹神经细胞和神经环路的精细建模,提出了模拟视网膜机理的脉冲编码模型,研制仿视网膜芯片。若能研制成功,该芯片能够像生物视网膜一样采用神经脉冲表达视觉信息,脉冲发放频率“超速”人眼百倍,能够“看清”高速旋转叶片的文字,从芯片采集的神经脉冲序列中可重构出任意时刻的画面。这是实现真正机器视觉的基础,有望重塑视觉信息处理体系,为无人驾驶、机器人、视频监控等领域带来变革。

  像大脑一样"思考"更近一步

  神经拟态学工程师、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学家卡尔海因茨·迈耶(Karlheinz Meier)认为,人类的大脑相对于计算机而言有三大特性:其一,低能耗。人脑的功率大约是20瓦特,而当前试图模拟人脑的超级计算机需要几百万瓦特。其二,容错性。失去一个晶体管就能破坏一个微处理器,但大脑时刻都在失去神经元。其三,无须编程。大脑在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自发地学习和改变,而非遵循预设算法所限制的路径和分支。同时,这也成为了如今人工智能发展的目标。

  如今韩国基于kyrmi的人工突触组件仅通过15000次学习就获得了90%的高识别率,而其他人工突触材料需要数十万次的迭代学习才能达到90%的识别率。这意味着该团队开发的技术只需要不到10%的功耗。这次研究成果在人工智能低能耗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也让人工智能像大脑一样"思考"更近了一步。

  然而,现如今要实现高可靠性、良好的可扩展性和低能耗的人工突触,与生物突触相比,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最近更新

  • 中国电信和三星联手推出双旗舰折叠屏手机W23 | W23 Flip
    电子信息产业网
    2022-10-21
  • 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些企业家心潮澎湃!(二)
    电子信息产业网
    2022-10-20
  • 勇攀科技高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两院院士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电子信息产业网
    2022-10-21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AI结合智能手机传感器 可预测人类压力水平

    2019-07-10

  • 简单的智能玻璃揭示了人工视觉的未来

    2019-07-12

  • 英特尔开发出含800万神经元的类脑芯片系统

    2019-07-1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电子信息产业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