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正机器人:只为打造顶尖骨科机器人,胡磊教授26年的钻研

电子技术应用 20220625

  • 手术机器人
  • 骨科机器人
  • 脊柱手术

9490天,即将破万的一个数字,意味着胡磊教授踏入医疗机器人领域已近26年。1997年,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任教的胡教授第一次参加“立体定向脑外科机器人系统”研究,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2016年,机缘巧合之下,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选择:成立铸正机器人,从研究者走向创业者。这一年,医疗机器人行业风起云涌。从政策端而言,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开展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智能手术中心的试点示范;产业端蓄势待发。同样也是这一年,骨科手术机器人海外投资额增长超300%,总投资达到13.6亿美元。

脊柱手术机器人吸引了胡教授的目光。从底层逻辑而言,评估手术机器人最重要的维度之一就是临床获益程度,而脊柱手术精准化的核心需求恰巧支撑了此类手术机器人的发展。

脊柱外科手术往往需植入椎弓根螺钉、钢板等器械,以便进行椎间融合。但手术区域接近脊髓与神经根,徒手植入极易引起椎弓根损伤,螺钉移位也可能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硬膜囊损伤等。术中为观察椎弓根螺钉及钢板植入准确性,还需进行大量的X线透视。种种特性导致脊柱手术时间较长、精度不高、外科医生工作负荷较大且需经受大量辐射。

手术机器人好处真的很多。通常,实施开放式外科手术需要输血,会带来传染疾病等危险,而机器人做手术则出血很少。普通开放式外科手术,患者则需2天至3天才可出院,6周后才恢复正常活动,而用机器人做手术后,患者1天即可出院,1周后即可正常活动。此外,以前列腺切除术为例,如果手术失误,切断了前列腺周围的神经,可导致阳痿,因此精确切口非常重要,普通前列腺切除术有25%%到60%%的患者患阳痿。但是,利用机器人做手术,术后患者患阳痿的比率很低。心脏外科的医生利用机器人做手术,如修理二尖瓣和实施动脉手术,可不用打开肋骨,患者的切口只有3.7至5厘米,而不是传统手术的20至25厘米切口,如此既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又减少了流血及外伤。、

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机器人具有灵巧的结构和装置,可实现精确的定位和保持稳定的手术姿态,从而能进行精确的手术。2、先进的机器人控制技术和友好的人机接口技术,使手术的精度和灵巧性大为提高 (可消除人手的震颤,提高医生的技能),且手术更加微创。3、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术中不会疲劳,工作稳定、可靠。4、可进行远程手术。5、可提供一个适合人体力学的操作环境,使术者的疲劳程度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度。

"真不敢相信,手术能够做得这么精细。挺神奇的。"6月8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下称:昆医大附二院),一位患者在零距离观摩了医生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模拟手术之后发出感慨。当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健康中国行"科普活动云南首站在昆医大附二院举行。活动上,昆医大附二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剑松表示,自引进达芬奇机器人以来,包括自己在内,科室使用该机器人做手术突破100台的已经有两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比普通腹腔镜看得更清晰、操作更准确,且设计更加人性化,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大大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康复。"

“在中国,机器人手术渗透率只有1%,而美国达到了10-15%。我们希望产品能够真正为病人服务,接下来将会加大市场的投放速度,真正用自主创新引领世界发展。”





查看全文

点赞

电子技术应用

作者最近更新

  • 核心IP的技术进步加速卫星导航芯片融合创新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19
  • 英飞凌发布ModusToolbox™ 3.0,通过支持同步调试简化双核应用的开发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20
  • ASML:继续供货中国!ASML是欧洲公司,DUV光刻机不受美国影响!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19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手术机器人形成三维立体影像 未来可实现远程操控

    2019-07-10

  • 我国智能医疗机器人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9-08-19

  • 论中国医疗影像AI的落地变现

    2020-02-17

  • 国产手术机器人弯道超车的机会在哪里?

    2020-02-19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电子技术应用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