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无处不在,健康该如何保障?

仪表网 20200420

  • 环境质量监测
  •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三种:空气吸收剂量率等环境辐射水平,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环境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以及环境中的电场强度。前两者用来评估环境中的电离辐射,后者代表环境电磁辐射水平。其中,放射性核素检测是辐射监测的核心。

  “辐射”是一个活跃在各种健康养生类文章的词汇。无论是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微波炉等电子产品与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还是临床诊断检查中X光、CT扫描等放射线检查方式造成的医疗辐射,又或者是核电站释放的核辐射,它们无形无色,肉眼无法察觉,却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命。这让我们无不谈“辐射”色变,各种防辐射方法纷纷成为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通信基站、变电站等电磁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覆盖率越来越高,也让人们对生活中的辐射的担忧越来越重,居民因为害怕辐射要求运营商拆掉基站的新闻层出不穷。然而环境中的辐射污染真的那么严重吗?环保部门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环境中的辐射按照电磁波频率可分为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紫外光、X 射线、γ射线等高能电磁波,会破坏生物组织细胞的分子结构,大剂量的电离辐射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而电磁辐射包括红外线、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等,对人体几乎无害。

  根据《2018全国辐射质量报告》,我国居民受到的电离辐射大约只有6%来自人工辐射源,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医疗活动中的放射线照射,只有不到1%来自其它途径,94%的电离辐射都来天然辐射源。比起日常生活中电器、电子产品以及电磁设施造成的人工电磁辐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环境中的天然电离辐射变化以及危险性更大的核能利用造成的核辐射。

  4月15日,中国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辐射环境质量良好,核与辐射安全总体形势稳定,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一结论的得出,依赖于我国建设的全面的辐射监测网络。目前,针对环境辐射,我国建立了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布置了1597国家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个;针对核事故风险,建立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网络,严控核能利用安全。

  辐射监测的对象主要有三种:空气吸收剂量率等环境辐射水平,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等环境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以及环境中的电场强度。前两者用来评估环境中的电离辐射,后者代表环境电磁辐射水平。其中,放射性核素检测是辐射监测的核心。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利用干湿沉降自动采样仪、气碘采样仪、超大流量气溶胶采样泵等仪器设备完成采样,对空气吸收剂量率进行在线连续监测。除此之外,检测环境中痕量人工放射性核素含量需要在实验室中利用液闪谱仪、高纯锗γ能谱仪、低本底β谱仪等放射性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大部分的辐射监测项目又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检测方法进行规范。

  辐射检测仪器是辐射监测网络建立的硬件基础。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到环境辐射水平的数据、判断辐射环境质量状况、寻找环境中的辐射污染及其来源。同时,针对核电站、铀矿厂等核污染单位,辐射检测仪器还是监督核辐射污染源排放、事故应急检测、铀矿退役监测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根据辐射监测网络反馈的数据,我国每年都会发布全国辐射质量报告,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辐射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公开化的数据也可以向公众普及我国的环境辐射质量。辐射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辐射的包围中,但是辐射对我们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恐怖,不需要过于恐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仪表网

作者最近更新

  • 压力仪表原理、选型、安装注意事项,这份指南请收好!
    仪表网
    06-24 08:20
  • 转子流量计安装选型避坑指南:这些雷区千万别踩!
    仪表网
    06-21 09:20
  • 超声波流量计选用、安装、调试、故障维修注意事项~
    仪表网
    05-26 14:45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土壤污染监测相关仪器迎来45亿市场增量

    2020-10-21

  • 江苏大数据平台如何助力大气污染源排查?

    2020-10-22

  •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排污口流量测量!

    2021-12-29

  • 健全土壤污染监测体系 相关仪器迎来45亿市场增量

    2022-04-29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仪表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