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 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建设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2014年12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复,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建设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纳入中央在浙科研院所行列。2015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亲自为“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授牌。
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创新要素整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为重点,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为科技支撑,大力吸引国内外高质量创新成果来浙江转化和产业化。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贯通创新源头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测试评价、产业培育、风险投资、科技智库于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一院一公司”运行机制,成立了浙江工研院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模式运营。
到目前为止,已全面布局了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学工程四大创新领域,建成了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磁性材料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中心、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区域中心三大国家级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国内1700多家企业和全球250多个知名机构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孵化高科技企业36家。为企业提供测试与评价以及技术服务20000余次,牵头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浙江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盟。承担完成《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产业规划和发展调研报告,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智库支撑。
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将继续紧紧围绕 “新材料+先进制造”领域,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浙江省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共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
一、材料技术(https://imt.nimte.ac.cn/)
材料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材料技术所”)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下属非法人二级所之一,以材料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科研单元。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金属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信息材料、凝聚态物理、新兴交叉材料科学等,建设有5个学科实验室、1个创新中心,包括20个研究方向、34个独立科研团队。
截止2023年2月,材料技术所共有正式员工462人(含在站博士后87人),其中科研人员372人、技术支撑人员79人,包括两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在学研究生共1086人,其中硕士906人、博士180人。通过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材料技术所汇聚有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46人次,中科院人才计划65人次,省市级人才计划159人次,入选各类科技创新团队21个。重视研究生教育培养,先后26人获国家级奖学金,7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 , 1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先后承担各类重大重要项目408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973/863/重点研发27项、国家重点/面上/青年/区创基金303项、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重点部署/STS/重大科研装备40项、浙江省重点研发/创新团队13项、宁波市2025/3315创新团队25项等。 围绕磁性材料、海洋材料、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纳米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研究方向,在柔性磁电材料与仿生传感器件、新一代海洋环境长寿命防护功能涂层、大尺寸单晶金刚石制备技术、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二维自旋电子学及MXene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4000余篇,申报专利2500余件,授权专利1200余件,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平台载体13个,与国内外120多家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长期合作。
二、研究领域
(1)磁性材料与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低成本稀土磁功能材料、高饱和磁感非晶软磁合金、柔性可穿戴磁电功能材料。研究重点:无 / 低重稀土高丰度高矫顽力稀土永磁材料、新一代纳米稀土永磁材料、磁弹磁热材料、高饱和磁感非晶软磁和粉体材料及其高频应用、柔性磁电薄膜的多场调控与器件。
(2)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典型海洋环境材料损伤机理、海洋工程关键防护材料、及海洋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重点:绿色防污与减阻、海工材料表面强化与延寿、耐蚀材料与腐蚀防护、选择吸附与分离材料、及海洋损伤模拟与失效评价。
(3)高分子与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环保及轻量化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材料、纤维材料及制备技术加工与应用等。研究重点:生物基芳香高分子材料、聚酰亚胺特种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微发泡材料、绿色阻燃材料、功能分离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食品安全与生命健康检测材料、功能油品助剂、特种纤维、复合纤维等领域。
(4)先进纳米材料与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环境材料和技术、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能源材料以及纳米多功能材料与技术等。研究重点:增材制造材料、生物医学造影剂、环境安全检测与治理、纳米光电热功能材料等方面。
(5)先进能源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陶瓷先驱体及碳化硅纤维、先进能源结构材料设计及评价、特种涂层材料和能源材料基因工程等。
一、新能源技术(http://energy.nimte.cas.cn/)
新能源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能源所”)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内设四个二级所之一,开展能源光电子领域、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储能技术领域、光生物技术领域、制氢与储氢技术领域、节能低碳技术领域、前沿与综合技术领域等研究,为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提供解决方案。新能源所的建设以平台搭建为出发点,建设有浙江省先进燃料电池与电解池技术重点实验室、能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动力锂电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平台。
目前,新能源所已组建了一支500余人的科研队伍,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金、浙江省重大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宁波市创新2025重大专项及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获得各级各类项目支持60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1010余篇(IF超过3.0的599篇、IF超过10.0的114篇),发表专著5部。申请专利60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6项、国内发明专利55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授权专利242项。新能源所自建所以来就重视服务地方企业,并成功实现了磷酸铁锂、磷酸锰锂、石墨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氧化锌基旋转溅射靶材、碳纳米管原粉生产及表面改性、呋喃二甲醇二醚研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项目的产业化研发和转移。
二、研究领域
(1)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制氢技术、储氢与催化加氢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研究重点:高性能制氢与加氢催化剂材料设计、海水碱性电解制氢、光电制氢、有机储氢与高温燃料电池技术。
(2)能源光电子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光伏技术、新型显示技术、柔性光电子技术、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钝化接触晶硅太阳电池、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电池、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紫外发光及探测器、柔性光电器件与应用。
(3)储能技术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特性的高性能锂电池电极与电解质材料、高安全高比能量锂电池器件等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研究重点:固态锂电池、锂电池新体系、先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储锂材料的理性设计及可控制备技术和锂电池资源回收技术。
(4)能源与环境催化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低含量贵金属催化材料、非贵金属催化材料与非金属催化材料。研究重点: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石油化工过程强化、多场耦合催化的关键催化材料与工艺研究。
(5)动力锂电池工程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技术。研究重点: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等的制备和应用技术研发。
一、先进制造技术(http://manufacture.nimte.cas.cn/)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先进制造所”)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内设四个二级所之一,规划部署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功能器件制造与系统、精密与极端制造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工业信息技术、特种飞行器系统集成技术六个科研领域。现有人员近460人,其中全职科研人员130余人,研究生近330人。高层次人才中有4名国家级专家、13名浙江省级专家、13名中科院专家、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4个、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4个。
先进制造所拥有7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3个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已基本建成复合材料制造、功能器件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精密测量和数字化设计仿真等装备平台,以及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大型工程实验中心,各类实验设备总值1亿余元。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先导计划等国家、中科院、省市地方及重点企业委托项目5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发表学术论文680余篇,申请专利570余项,获授权专利310余项。
二、研究领域
(1)复合材料智能制造与装备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复合材料的结构-功能界面调控、设计与仿真、成型工艺、制造装备、服役监控及性能评价等技术。
(2)功能器件制造与系统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探测材料与器件、热电转换材料与器件。研究重点:GAGG、BiTe /SnTe/GeTe等相关功能材料设计与性能优化、低成本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高性能器件制作与应用等。
(3)精密与极端制造技术领域
研究重点:精密与极端制造工艺、精密与极端制造系统、精密测量与评价。
(4)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智能感知技术、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下一代工业机器人技术。
(5)工业信息技术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全向视觉感知、机器视觉、多信息融合与呈现等技术研究与应用。
(6)特种飞行器系统集成技术领域
研究方向:垂直起降快速进出空间运载器研发和先进材料特色的空天前沿交叉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新型特种飞行器系统研发、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技术、飞行器前沿交叉技术。
一、生物医学工程(https://cibe.nimte.ac.cn/)
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以下简称“慈溪医工所”)2013年10月成立,2019年9月正式入驻慈溪新园区。重点布局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生物医学材料与器械、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三大领域;正在布局应急技术与装备领域。现有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科研创新团队9个,全职研究人员140余人,其中包括工作站在站博士后20人,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研究生学位点目前拥有各类在读研究生近230人;科研人员中高级科研人员45人,其中有国家级人才专家5名、浙江省级人才专家7名、中科院人才专家8名、宁波市3315创新团队4个,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
慈溪医工所拥有浙江省医用植介入工程中心、浙江省生物医学材料技术与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省部级平台。并且配有实验室面积2000m²,仪器设备总值9000万元的公共科研仪器测试中心,测试中心已通过CMA和CNAS资质认定,中心现有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透射电子显微镜、Talos透射电镜、小动物成像仪、高内涵成像仪和流式细胞仪等公用性较强的高端测试设备。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中科院先导计划、重点部署和STS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杰青和宁波市2025专项等国家、中科院、省市地方及重点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发表学术论文272篇,申请专利317项,授权专利126项。
二、研究领域
(1)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
(1)医学诊断治疗及纳米快速检测材料,主要开展功能纳米材料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生物医学成像诊断、治疗可视化及纳米传感等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二代测序技术及试剂盒开发,研究新一代测序平台及文库制备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先进肿瘤诊断体系的构建、高灵敏度生物检测材料、DNA纳米技术与应用等;
(3)开发新一代的持续血糖监测体系与技术、生物荧光探针以及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光动力和光热治疗等。
(2)生物医学材料与器械
主要研究方向:
(1)生物功能涂层和涂层技术产业化开发,开发热/冷喷涂功能材料及其涂层技术、生物材料涂层及材料-细胞界面、海洋耐蚀防污材料及其涂层技术、冷喷涂3D打印等技术及开展医疗器械表面生物学性能研究并发展医疗器械表面强化及功能化技术;
(2)人工关节关键材料技术及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前沿科学技术,开展生物功能高分子设计与合成、材料表面功能化修饰、高分子材料多尺度组装、高分子智能响应、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发新一代可智能监测、自主调控、有效愈合的自适应生物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器械;
(3)新型病人友好型口服制剂,新型皮肤制剂,苦味药物的掩味和难溶分子的增溶,高端长效释放型的基础研究。
(3)数字诊疗技术与装备
主要研究方向:
(1) 康复与辅助机器人技术,包括神经修复与功能重建、助老助残与功能辅助以及慢病健康与智能管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多感觉融合人机互适应康复与评价、可穿戴肢体运动辅助、生命体征监测与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开展神经功能重建、肢体运动辅助与慢病智能管理的技术与系统研发。
(2)智能医学影像分析技术及光医学影像装备:开展眼脑为主的医学影像分析,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以及模式识别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主要包括眼科疾病自动筛查诊断,眼科智能设备研发以及眼脑联动等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