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谁也打压不了!

集知网 20230816

  • 新能源
  • 太阳能
  • 光伏产业

老美在9日正式签署美方企业投资中企的禁令,涵盖芯片、量子运算和人工智能(AI) 三大技术领域。据报道称,百度、字节跳动、腾讯和阿里巴巴向英伟达下单订购50亿美元的芯片,包括约10万颗英伟达A800处理器及40亿美元的英伟达图形处理器(GPU),这些芯片对人工智能系统至关重要。这些订单是否能如期交付,随着禁令的发出,成了未知数....

但,有一个行业,任谁都禁止不了!

那就是,中国光伏!

全球第一大光伏生产国是中国!

全球光伏产业Top20,我们有15个席位!

全球各类硅片产量前十都来自中国!

全球96%的硅片都是中国制造!

01.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2002年咱们还是普遍用煤炭这种一次能源,像光能这种清洁的二次能源,我们没有技术可用,只能靠高价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以及生产线,再高价买原料自己进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

但说到底,我们还是完全依托国外,始终受制于人。

加上产业链集中在中游的电池和组件生产上,典型的“中国制造”,我们严重缺少多晶硅、EVA胶片等光伏业的必备原材料,这种处境,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为了能扩大光伏产业,和解决西部700多个乡村的用电问题,我国开始实施“光明工程”。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中国光伏第一人——施正荣

施正荣早年被公派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马丁格林教授(太阳能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施正荣带着光伏技术回国,无锡愿意提供资金,西部有充足的市场,天时地利人和。

2002年5月,施正荣创办的无锡尚德正式投产。

2005年12月15日,无锡尚德,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光伏企业。

2006年,施正荣登上了中国富豪榜的榜首,成为新晋中国首富。

但,一场新的危机,已经悄然开始....

02.

潮水退去,满地狼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洲诸国扶持力度减弱,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量急剧下滑,我国以出口为主光伏制造业遭到重挫。为了帮助光伏产业顺利地渡过危机,从国家层面上将光伏行业列为重要战略行业,同时还提供资金帮助。在这场危机中,我国光伏企业在国家出手帮扶和积极展开自救的同时,美利坚也开始磨刀霍霍,将攻击的矛头对准了我国的光伏企业。

2011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随后,欧洲也正式启动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臭名昭著的“双反”政策像一阵飓风,冲击着中国光伏企业。中国光伏企业出口商品,被强制征收23%-254%的双反税!

2013年开始,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额下跌近50%,对欧洲的出口额下跌71%。

多晶硅价格从500美元每公斤,一下子跌到了25美元!

我国产能几万吨的多晶硅全部滞销,被迫破产清算。

内外交困之下,从设备生产、硅材料制造、电池组件加工,光伏产业链超过350家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1家成员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元。

2013年开始,中国光伏逐渐退出世界市场...

2013年3月,曾经90多美元的尚德股价,跌破了1美元,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

2013年5月,绥化宝利光伏被法院查封;

2014年10月,江西赛维在美申请破产保护;

2015年10月,英利10亿元债务违约,后续追加14亿元债务违约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可以说被西方打压得体无完肤。我们就要放弃吗?这个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我们就甘愿拱手让人吗?

03.

否极泰来,中国光伏强势回归

中国光伏企业的衰败,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衰退那么片面,它关联着的是几百万的就业岗位、几千亿的资金,关系着庞大的中国市场份额,是抢占未来能源制高点的利剑。

国家没有坐视不管,全方位帮助中国光伏起死回生。

为了解决光伏企业的资金难题,中国几大银行组团出钱救急,为光伏企业提供了超47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

靠着这些救急钱,中国光伏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喘息。

此次被打压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企业太依赖出口,但别忘了,我国有着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当务之急一定要拓展国内市场。

政策连续出台!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价格、财政补贴、税收、项目管理和并网管理等多个层次提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举措,鼓励光伏企业向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聚集。同年8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此后两年,大批在海外市场受挫的光伏企业涌入西部,各类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受双反而损失严重的产业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复。

从此,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2013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超过前5年新增装机总和。

以彼之道,还彼之身!

2014年,美国对中国的双反调查作出了裁决,开始第二次双反。

这次我们重拳出击:禁止以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

没有进口原料,我们就自己造,要知道,中国可是硅原料产量大国,我们只是没有提纯硅的技术。明确了自己的短板,就可以进行攻克了。

中国光伏企业保利协鑫,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自研成功提炼出多晶硅。

自此,保利协鑫手握全球1/4市场份额,一跃成为全球前三的多晶硅供应商。

多晶硅固然成本低,但转化效率上却不如单晶硅。单晶硅虽然和多晶硅一样都是硅提纯后的产物,但单晶硅的制作工艺更复杂,成本更高。

由于其技术成本高,国内厂商都不愿意烧钱尝试,这对于光伏产业来说是不良性的,一个产业要有突破、创新,需要不断的攻克难题。

2015年,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宣布实施“领跑者”计划。“领跑者”计划,明确了光电转换效率是18.15%。但当时主流的多晶电池片效率是17.8%,当时很多多晶硅产品达不到“领跑者”计划的门槛。

在政策的扶持下,光伏企业们跃跃欲试,一个新的行业巨头撼然出场——隆基。

隆基率先攻克RCZ单晶生长技术产业化难题,使硅棒产出由原来的每坩埚60千克,提升至每坩埚超1500千克。隆基2012年至2021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123.58亿,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仅2020年就为中国光伏产业节省成本约136亿元人民币,将单晶硅片价格从每片100元打到3块多一片,使单晶与多晶之间成本差距快速缩小。PERC电池技术,使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24.06%!

越来越多的垄断技术被中国光伏企业逐一攻破,日本厂商垄断的金刚线切技术被高测股份突破,28μm规格金刚线切开了日企的技术围墙;EVA胶片也被盛虹研发成功,光伏产线95%的串焊机都是国产设备。

光伏产业链,西方日韩不再称霸,中国光伏屹立于世界之上。

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从2010年光伏危机到2018年,中国光伏企业得到了喘息并发展壮大。但这种壮大多数源自于国家政策扶持,如果断补,企业如何离开“舒适圈”,还能否继续生存?

2018年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光伏上网电价将进一步下调,度电补贴进一步缩紧。要在2021年以后实现零补贴,让光伏电和其他比如火电、风电等发电形式自由竞争。一纸新政下来,使中国光伏企业在抉择中开始了新一轮洗牌。

这一政策,让拥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巨头们拿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那些骗补的、华而不实的企业淘汰出局!只有不断得竞争才有技术上的创新,才能带动光伏产业整体发展。

04.

格局已变,光能源主导未来

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再加上光伏发电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从2011年的30.2GW增长至2022年的230GW,年复合增长率20.27%。

全球知名的水利发电站“三峡大坝”,发电量为22.5GW,仅2022年全年,光伏发电量就是“三峡大坝”的10倍有余!无论从建设成本、运维成本还是发电效率来看,光伏发电毋庸置疑是更优的选择。

欧盟对中国光伏的“双反”和最低限价(MIP)措施到期取消,中国光伏又重新涌入欧洲市场。在反俄制裁的背景下,欧洲的能源危机迫使欧洲各国转向新型清洁能源,国产太阳能电池板已向欧洲出口逾24亿美元。

仰望星空,中国太空光伏发电站正在建设。

2014年,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16个部委组织了来自国内的130余位专家开展了近一年的论证工作,论证组最终完成了《中国太空发电站发展规划及关键技术体系规划论证报告》。

长征9号将用于“太空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建设,预计2030年发射。

中国光伏未来势必成为太空发电的领导者。

纵使外国小动作不断,也永远打压不倒中国光伏!


查看全文

点赞

集知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营收翻倍!汽车传感器龙头2025上半年毛利率为何腰斩?
    集知网
    08-22 14:56
  • 1.57亿收购!A股MEMS代工龙头出手
    集知网
    08-21 12:28
  • 暴增8成!国产磁传感器龙头2025上半年营收突破15亿
    集知网
    08-21 11:26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充电桩加装GPS模块和数据芯片为车主实现智能服务

    2018-12-07

  •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上路运行:采用传感技术智能感知路径

    2018-12-08

  • 交流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

    2018-12-23

  • 新国标正式实施,电动车安全性能面临新挑战

    2019-04-30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集知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