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论坛热议“人工智能”

感知中国 20230924

  • 人工智能
  • 人才培养

 本报记者 李洋

  昨天,伴随着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思维”主题论坛也在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举办。来自全球各地20多位设计、教育领域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设计思维、人才培养等话题碰撞出思想火花。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这个年龄的教师(五六十岁),还有资格去教设计专业的学生吗?”在圆桌论坛环节,不止一位高校设计专业的资深教授发出这样的疑问。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王中提醒在场的业内人士,要想一想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理解是否足够深刻。“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是指数发展。”王中举例说明指数叠加概念。如果拿一张A4纸反复折叠,折叠到第43次时,纸的厚度会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伴随量子计算出现,指数叠加就更厉害了。“根据‘新摩尔定律’,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总量,每过18个月就翻一番。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把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去做设计和思维的话,那我们就低估了这个时代。”他说。

  王中绘制的一组表格显示,传统设计师的培养模式是创意——技术——作品——产品的闭环。未来设计师,则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用户体验、区块链、IP、发展设计、新的技术平台应用、人文审美。“今天我们站在学校角度来谈怎么去培养人才,要知道,现在的设计人才培养、设计思维培养,首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学科、条块,那些是工业文明时代延续下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适合当下的时代。”王中说。

  “洞察力与同理心,至关重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何人可说,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是人类设计师的优势。不过,这种洞察力和同理心不会是设计专业学生、设计科班人士的“专利”。在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门槛在降低,因为新的技术平台已经填补了以往的技术鸿沟。谁有更广阔的眼界,更能有效发出指令去引导设计工具,谁就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与人工智能相比,人类更擅长从0到1的创造与创新。而要培养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产学研一体的实践行之有效。”在设计周主论坛上,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分享了斯坦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经验,希望为国内同行提供借鉴。

查看全文

点赞

感知中国

作者最近更新

  • 自动驾驶中感知、决策、控制,都起到什么作用?
    感知中国
    09-01 10:54
  • 跨界收购六维力传感器企业引监管关注
    感知中国
    08-19 11:10
  • 扬州国扬电子CIM项目启动:构筑功率半导体智能制造数字基座
    感知中国
    08-15 14:42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华为首款AI音箱:可通过HiLink开放协议控制19个家电品类

    2020-02-21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 日本新研究: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2019-01-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感知中国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