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代表:建议推动北京智能仪器产业大规模应用的发展
1月23日,在第十六届北京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新闻贝壳金融记者采访了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海淀区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多模式人工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晓光。 赵晓光,北京市人大代表、民建海淀区委主席、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4年要做好11个方面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加强、优化、扩大数字经济,更好地实现首都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促进数字产业化,大力支持产业数字化。提高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和基础自主控制能力,促进人工智能模型标杆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政府、医疗、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应用领先水平。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赵晓光告诉贝壳金融记者:“我们需要加强的一个是计算能力,另一个是发展方向的概念,即工业方向应该在哪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人工智能和大型模型在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我相信,在北京坚实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率先解决问题,抓住科技的制高点。” 在本次会议上,赵晓光提出了两项建议:“促进北京智能仪器产业创新发展”和“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引导体育健康消费”。 我国高端智能仪器仪表仍然依赖进口 据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仪器行业在国家工业基础项目、高质量发展、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开发、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开发、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形成了产品类别齐全、具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产业体系,国产产品能够满足大多数工业制造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少数中高档产品接近国际技术水平,出口规模较大。 然而,赵晓光告诉记者,中国在尖端科研、超精密测试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智能仪器仍依赖进口,是世界第二大仪器进口国,“长期以来,全球顶级20家仪器企业名单由美国、日本、瑞士、德国和英国企业,通过持续合并收购仍在加速扩张。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继续收紧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和技术产出,高端仪器的独立控制已成为中国仪器行业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继续收紧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和技术产出,高端仪器的独立控制已成为中国仪器行业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创新技术和产品缺乏试错机会。仪器产品从推出到市场认可大约需要5-10年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应用,仪器的功能性能才能不断迭代优化。但是国产高端仪器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无法获得试错和迭代的机会。赵晓光说。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智能仪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赵晓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型模型的应用可以为北京智能仪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她建议支持和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发展,“依托北京网络协作制造平台,大力支持和培育集R&D制造、系统集成、创新应用于一体的高端仪器龙头企业,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走智能化、尖端化发展之路。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专项项目中,支持重点培育企业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和数字化转型能力。” 赵晓光还建议建设智能仪器制造产业集群,支持大模型应用,“围绕国家科学设备、先进制造基地、支持产业特色、良好发展基础,以高端仪器制造龙头企业、典型用户为牵引,聚集创新力量和上游配套产业,聚集解决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运行维护、维护服务等企业,形成创新功能集聚、产业优势互补的高端仪器产业集群。” “在大模型应用中,注重提高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促进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的升级。” “在大模型应用中,注重提高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促进基本通用技术标准的升级。同时,建议北京优化智能仪器支持政策,特别是制定国内替代政策,扩大用户领域,大力推广国内仪器在支柱行业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北京、天津、河北仪器企业深入参与大模型开发和应用,形成以北京为行业领导者,推动华北智能仪器产业创新发展,抓住世界技术和产业高地的新发展模式。赵晓光说。 北京新闻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一文看懂接近传感器:从选型到落地,你该知道的事雷穿戴
09-24 01:18 -
无线传感器:看不见的“眼睛”,如何帮我们看懂世界雷穿戴
09-25 13:41 -
选对了气体压力传感器,设备效率翻倍的秘密雷穿戴
09-25 11:05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