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深圳发布具身智能行动计划,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被列入

传感器专家网 20250306

  • 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智能传感器
  • 机器人传感器
  • 传感器技术
  • 场景应用
  • 生态产业
  • 协同软件
  • 平台机器人
  • 能力模型
  • 数据融合
  • 协同设计
  • 产业融合

近日,北京、深圳相继发布具身智能发展行动计划,其中重点提及对传感器、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强化:


北京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

关于印发《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

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充分发挥北京具身智能领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实现具身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我们制定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现予印发,请认真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2月2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充分发挥北京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抢抓具身智能发展机遇,加快实现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瞄准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抢抓具身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关键期,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线,立足优势,加强统筹,创新机制,以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为突破着力点,激发多元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性能,强化共性支撑能力,破解场景应用落地难题,加快营造活跃的产业生态,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建设世界模型仿真、数据采集、中试验证、场景开放测试等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建设统一的具身数据采集管理、测试验证标准,支撑不少于100家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迭代速度。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三、重点任务


(一)引领具身智能软硬件技术前沿


1.突破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

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优势企业,研究多传感器数据的时空同步与校准技术,高效整合不同感知源数据;研究跨模态学习算法,加强不同模态数据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补充;研究交互式感知、主动感知、多模态数据补全等算法,实现规模化多模态数据高效自动对齐;研究具身环境中高效、鲁棒的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统一表征与融合方法,提升机器人感知理解能力。


2.研发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

基于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基础,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构建通用性强的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可实现任意模态输入输出和多模态理解与生成。基于多模态基础大模型,研发具身智能“大脑”大模型,使其具备空间物体感知、环境自主理解、复杂任务规划等能力,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复杂任务处理、动态环境适应和未来状态预测。研发感认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增强机器人的场景理解、逻辑推理、任务规划、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自主学习等核心能力,提升机器人在跨本体、多场景、多任务下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


3.提升具身智能“小脑”技能模型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技术供应方与场景应用方联合开发面向具身任务的专用与通用技能模型,扩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技能库,提升复杂任务的灵巧操作能力。构建自主决策模型,实现机器人实时感知理解和快速决策。研究具身智能系统的持续学习方法和“人在回路”的混合学习方法,实现机器人技能模型持续改进与环境自主适应。


4.提高机器人运动控制性能

研究高动态运动机器人全身运动控制策略,突破模型预测控制与强化学习结合的运动控制算法,提高具身智能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实现机器人动态平衡与自适应调整。研究双臂协同、手眼协同、脑身协同等技术,建立数据闭环和在线学习机制,提升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执行效率,实现对机械臂、灵巧手等不同部件的精细控制和泛化操作。搭建通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框架,实现软硬件接口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实现具身智能“大脑”在异构机器人本体接入。


5.强化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优化精密加工工艺,提升传感器、减速器、一体化关节、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研发高强度耐磨材料、精密加工和组装、高速润滑和散热等关键技术,提升电机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研发高爆发、高精度、高动态响应、高可靠的伺服驱动系统及智能一体化关节,开发自适应控制算法,提升负载能力。研制多传感器高度集成的通用末端执行器,研发高精度机械臂和灵巧手系统,提升精细灵巧操作能力。研究机器人的轻量化技术,研发轻质高强度材料、柔性材料及高性能电池,提高续航能力。


6.研制国产高性能具身智能芯片

研制通用、高算力、高带宽的整机智能控制芯片,为各类具身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提供关键支撑。前瞻布局高性能人工智能大模型云端推理芯片、超低功耗的端侧控制计算芯片、具备自主学习与认知决策能力的类脑芯片,打造模块化终端通用智能模组,提升终端设备的智能性能及部署效率。开展国产具身智能芯片、通信模块与具身大小脑模型、世界模型仿真平台的系统适配,实现具身智能操作系统、软件算法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上的高效部署,构建全栈国产化软硬件生态。


(二)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创新平台


7.构建具身智能世界模型仿真平台

围绕提升具身智能模拟器的可控性、交互性、4D生成和规律嵌入四个方面,研究高效可扩展、可控可交互的下一代视频生成模型,融入物理规律与常识,构建具身智能世界模型仿真平台。研发世界宏观运行规律模型,在有限输入信息情况下,可有效模拟和预测真实世界未来状态,帮助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做出更优决策与行动。生成多样化的合成数据训练样本,减少对真实数据采集的依赖,增强机器人感知、理解、推理和通用泛化能力。


8.共建高质量多模态通用具身数据采集平台

构建高保真、多模态的感知交互一体化数据生成平台,建设虚实融合的具身智能数据采集训练场,支撑多种真实场景、复杂任务下的机器人动态交互数据采集。建设统一的具身数据采集管理标准,搭建涵盖具身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管理、共享等全流程的具身数据云平台,建立“训-调-纠”全流程数据主动发现与利用机制,加快构建高质量、多模态的通用具身智能数据集。研究建立具身智能数据联合运营和开放共享机制。


9.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

鼓励具有智能制造经验的单位,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具身智能中试验证平台,针对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原型设计、柔性制造、工艺优化、小批量生产在内的全方位中试服务需求,部署3D打印、机加工、PCB(印制电路板)加工、非标部件等加工设施,设计和建造定制化的生产设备及工具,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迭代速度。


10.搭建真实场景开放测试平台

建设统一的测试验证体系与标准,探索建立联合验证机制,提升测试验证效率和可信度。建设海淀公园机器人开放训练场,搭建多场景、多任务开放物理测试环境,研究虚实融合跨场景适配技术,打造可智能对抗的交互测试验证平台,降低仿真环境向真实场景的迁移难度,提升具身智能在仿真环境与真实场景的测试验证一致性。

(三)推动“具身智能+”多场景示范应用


11.扩大科研教育落地规模

探索开源开放、融资租赁、共享试用、赛事展演、教育培训等新型具身智能机器人推广模式,先行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科研教育领域的推广落地。鼓励创新企业与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建立一批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开发新算法、新应用,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升级迭代,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12.加快推动工业、商业场景规模化落地

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鼓励汽车生产、电子制造、工业焊接、煤炭矿业、商业零售、仓储配送等领域的央国企率先开放一批应用场景,促进场景方和技术方深度融合、联合研发,加快行业数据积累,进一步提升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分拣装配、包装质检、焊接涂装等复杂生产任务和危险作业中的任务理解及自主执行能力,加快危险、重复、繁重岗位作业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替代。


13.前瞻探索个性化应用服务

面向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医疗健康等人机共生环境进行前瞻部署,研究人机安全和深度互信机制,建立人机交互价值对齐理论,探索自主任务发现和规划机制,打造人机互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攻关,形成情感陪伴、健康监测、异常处理、移位助行、智慧家务等具身智能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养老机构示范应用。


(四)优化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14.构建全栈人才梯队

依托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挖掘前沿技术研究人才,加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及青年科研人才引进和培养。推动高校院所设立具身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梯队化培养“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的具身智能人才,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鼓励创新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加快培育一批企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


15.开展高水平开放合作

发挥中关村论坛、北京智源大会等系列品牌优势,办好世界人形机器人“一会一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合作交流平台,吸引国际知名机构落地。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与国际顶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鼓励设立海外研发中心,鼓励创新主体高质量出海,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具身智能领域的科技型社会组织在标准制定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升服务质效,提高行业整体技术先进性和全球话语权。


16.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服务

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与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身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强国家基金与市区两级基金联动,发挥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加强具身智能领域早期硬科技投资力度。加强拨投联动、股债联动等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生态,推广政银合作科技金融新模式。


17.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

积极开展市区协同,强化具身智能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强生产、中试、组装厂房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具身智能制造提供空间保障和配套设施。加强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的科技服务支撑,建设一批标杆孵化器,打通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产业化服务支撑链条,促进一批前沿硬科技成果在集聚区转化落地,加速一批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


强化部市区联动,发挥国家级具身智能平台作用,加强资源统筹,系统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场景建设工作,在产业规划布局、空间集聚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强化顶层谋划,用好政策体系,推动责任落实,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落地。以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鼓励多元主体联合打造新型研究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围绕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及产业应用开展协同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与场景供需对接,开展产业动态跟踪和评估,优化资源协同配置,加大多部门资金联动,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和风险防控水平,加快培育具身智能产业集群。


本计划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截止。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调整,按照国家和本市最新政策规定执行。


深圳发布具身智能机器人行动计划


今天,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发布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到将通过引领本体制造和灵巧手等多项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以及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特别是准备开放50个以上应用场景,推动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技术突破、产业规模到产业生态,《行动计划》将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 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 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为此,《行动计划》准备在三大方面展开部署:

一是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计划》将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业主制等方式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具体来说,主要从五大方向进行突破:

1、核心零部件。攻关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研制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攻关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研制高精度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类脑视觉传感器。研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电池。

2、机器人AI芯片。研究集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存算一体计算架构、异构多核架构、低功耗模式及算法工具链于一体的新型AI芯片架构。研发支持Chiplet集成扩展、具身智能VLA/VTLA端到端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认知推理类脑芯片、低延时驱动接口、多传感接口、低功耗的机器人AI芯片。

3、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制具备高载荷、高灵活性、精细操作能力的仿生多指灵巧手。研究灵巧手多自由度运动、多指协同、指关节动态柔顺等控制算法,攻关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

4、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基于世界模型及视觉-触觉-语言-动作(VTLA)等多模态输入输出,构建具备交互、预测与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基座大模型及其训练、推理技术体系,形成长序列推理(COT)和自主学习能力,支持跨场景任务处理。围绕重点应用场景,研发垂直应用大模型。

5、突破具身智能本体控制技术。研究基于人体数据驱动的双臂、双腿、腰腹核心协同控制技术,突破基于人臂运动特性的协调作业轨迹规划技术与非线性实时下肢协同控制技术。

二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行动计划》将组建起包括福田实验室、光明实验室等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市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创新服务平台、检验检测平台与中小试基地,并且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通过“训力券”强化对具身智能模型训力支撑。

三是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行动计划》将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支持首台(套)应用和爆款产品培育,以及强化供应链协同创新,在资金和空间上加大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企业的支持力度。

另外,《行动计划》还会加快开放应用场景,将聚焦政务服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气象、经济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原文如下:


为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按照《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


1.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攻关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研制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攻关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研制高精度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类脑视觉传感器。研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电池。



2.加大机器人AI芯片攻关。研究集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存算一体计算架构、异构多核架构、低功耗模式及算法工具链于一体的新型AI芯片架构。研发支持Chiplet集成扩展、具身智能VLA/VTLA端到端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认知推理类脑芯片、低延时驱动接口、多传感接口、低功耗的机器人AI芯片。研制机器人端侧计算芯片及模组,推进国产化替代。



3.研制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制具备高载荷、高灵活性、精细操作能力的仿生多指灵巧手。研究灵巧手多自由度运动、多指协同、指关节动态柔顺等控制算法,攻关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



4.构建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基于世界模型及视觉-触觉-语言-动作(VTLA)等多模态输入输出,构建具备交互、预测与决策能力的具身智能基座大模型及其训练、推理技术体系,形成长序列推理(COT)和自主学习能力,支持跨场景任务处理。围绕重点应用场景,研发垂直应用大模型。



5.突破具身智能本体控制技术。研究基于人体数据驱动的双臂、双腿、腰腹核心协同控制技术,突破基于人臂运动特性的协调作业轨迹规划技术与非线性实时下肢协同控制技术。


(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


6.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福田实验室突破具身智能感知、移动、决策、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前沿开放的具身智能平台底座。支持光明实验室建设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推动昇腾AI算子开发和开源社区生态建设。支持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市重点实验室。


7.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建设具身智能技术试验场,推动场景应用落地。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带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面向具身智能领域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开源社区、评测适配中心、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置通用模型库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并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在国内人才聚集地建立研发中心。



8.高水平布局检验检测平台与中小试基地。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制定检验检测方法,加强关键检测设备及装置研发。制定具身智能机器人认证标准和流程,打造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完善评测配套工具。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等产业创新服务载体。



9.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研究具身数据采集解耦、遥操作与人类示教等方法,开展具身数据采集关键技术攻关。面向典型垂直应用领域,搭建技术试验场,基于视、触、力、位等多模态数据要素,开发真机数据采集平台和数据仿真平台。利用设备共享平台丰富数据来源,提升数据集的多样性和适用性。鼓励牵头和参与制定具身数据采集领域的地方、国家、国际标准,生成并发布开源数据集。



10.强化具身智能模型训力支撑。通过“训力券”加大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租用市内外智能算力开展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和应用。



11.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软硬件接口、评价测试、场景应用、安全、伦理等领域制定一批标准。支持组建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打造深圳市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



(三)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12.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将其实施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纳入《工业项目名录》。



13.支持首台(套)应用和爆款产品培育。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首次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具备竞争力的爆款产品。


加快开放应用场景。聚焦政务服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气象、经济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15.强化供应链协同创新。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促进整机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的合作。鼓励下游企业积极试用联盟成员企业研制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



16.精准服务“链主”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精准服务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企业,在资金、空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17.支持企业出海拓展。建设服务全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法律法规咨询、人才招聘等服务。支持企业出海开拓国际市场,简化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出口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18.深化行业交流合作。举办高交会、灵巧手大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坛、展会、赛事等行业活动。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三、保障措施



组建产业专班,统筹协调职能部门、重点承载区、高校院所及企业主体,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前沿技术研判和政策规划协同机制,深化产业顶层设计;实施顶尖人才引育工程与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夯实产业发展人才支撑;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灵巧手等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园区,以机器人剧场、未来街区等创新形式打造机器人友好示范园区,强化产业生态空间承载。



查看全文

点赞

传感器专家网

传感器行业综合服务平台,立志于建设便捷方便的传感器选型器、行业专业媒体

作者最近更新

  • 【产品上传】免费展现您公司的产品!
    传感器专家网
    10小时前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新署名文章:多项传感器技术是人形机器人核心(前沿观点)
    传感器专家网
    11小时前
  • 功能应用|【微信文章自动发布】您公众号文章就自动在传感器专家网同步发布啦!
    传感器专家网
    15小时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工业互联网正大力促进我国传感器产业升级发展

    2018-12-03

  • 国内工业互联网和半导体开发的三个发展方向与特点

    2018-12-06

  • 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这些热门方向最受关注

    2018-12-06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传感器专家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