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技术原理与系统解析(一)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反射回接收器的时间差或相位差,计算目标与传感器的距离,再结合扫描机制构建三维点云地图。本文将系统解析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技术分类、核心模块及应用特性。
基本工作原理:光的飞行时间与空间扫描
激光雷达的核心功能是实现 “测距” 与 “三维建模”,其工作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激光发射、目标反射、信号接收与处理。
测距原理是激光雷达的技术基石,主要分为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TOF)法和三角测距法两类。TOF 法通过测量激光脉冲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计算距离,公式为:距离 D = (光速 c × 飞行时间 t)/2(除以 2 是因为光程为往返路径)。例如,当激光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为 100 纳秒时,对应的距离约为 15 米(c=3×10⁸m/s,t=100×10⁻⁹s,D=3×10⁸×100×10⁻⁹/2=15m)。TOF 法又可分为脉冲式(直接测量脉冲往返时间)和相位式(通过测量发射与接收激光的相位差计算时间),前者适用于远距离测量(百米级),后者精度更高(毫米级)但量程较短(十米级)。
三角测距法则通过几何关系计算距离:激光发射器与接收器以固定角度安装,发射的激光束照射目标后,反射光在接收器的成像平面上形成光斑,根据光斑位置与基线长度(发射器与接收器间距),利用三角相似原理计算距离。该方法因无需高精度时间测量,适合近距离(0.5-50 米)、高帧率场景(如工业检测),但受限于光学系统尺寸,难以实现远距离探测。
空间扫描机制赋予激光雷达三维感知能力。通过机械旋转、电子转向等方式改变激光束的传播方向,使激光束按特定轨迹(如螺旋线、光栅线)覆盖目标区域。每个激光脉冲对应一个空间点(x,y,z),大量点的集合形成点云。扫描频率(每秒点数,Points Per Second)决定了点云密度,例如自动驾驶激光雷达通常需要≥200 万点 / 秒,以保证对快速移动目标的识别精度。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
自动驾驶中常提的VLM是个啥?与VLA有什么区别?不颓废科技青年08-06 23:21
-
柔性加速度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人机交互的下一代感知入口不颓废科技青年08-05 10:38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