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传感器专家入选2025年度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附全名单)

慧生活 20250823

  • MEMS传感器
  • 光电传感器
  • 智能微纳电子器件

8月20日晚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继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对两院院士新一轮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公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选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

据相关政策,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2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下文为今年两院院士中,传感器领域入选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今年入选名单与两年前又有了一些变化,18位传感领域知名学者入选,因时间紧促,资料繁多,内容如有错漏请在传感器专家网公众号本内容底下留言讨论。此外,文末附两院院士2025年增选候选人全名单以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 苑伟政 出生年月:1961年2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项昌乐 简介:
中国微纳米技术学会会士,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 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微机电系统(MEMS)以及微纳制造方面的研究。1993年留法回国后主持创建了“微机电系统与纳米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和“陕西省微/纳米系统重点实验室”,“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为“机械工程”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在航空航天MEMS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和系统性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6项;出版MEMS专著3部和教材2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239篇(含本领域顶尖刊物J.MEMS论文8篇)。建立中国首个微系统工程系,编著的《微机械与微细加工技术》被教育部评为最早的研究生MEMS推荐教材;《微机电系统》被列为本领域唯一国家规划教材。 赵玉龙 出生年月:1968年3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邹汝平 简介:
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MEMS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微纳制造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研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工程与光学测试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MEMS)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主持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科工委国防基础研究的相关研究项目30余项。兼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微纳机器人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量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常务理事、民盟陕西省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任《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传感器技术学报》、《机械工程与技术》等期刊编委,《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副主编。 刘德明 出生年月:1957年1月 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罗毅、段宝岩 简介: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光通信与信息网络专家委员会主任、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武汉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刘德明于2000年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光网络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半导体照明技术等。曾主持和承担包括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在内的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二等奖4项;有30多项科技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20余项),发表近200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专著1部。 孙立宁 出生年月:1964年1月 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简介: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863”计划专家。主要从事纳米级微驱动及微操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用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6项(包括任MEMS重大专项总体 总体组组长)、“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1项,黑龙江省技术发明/科学进步一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2014年被评为国家科技部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王国仁 出生年月:1966年5月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简介: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共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不确定数据管理、数据密集型计算、可视媒体数据管理与分析、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分布式查询处理与优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和P2P对等计算)、生物信息学等。

杨建宇 出生年月:1963年8月 工作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陆军 简介:
现为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委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天府绛溪实验室执行主任。研究方向:雷达探测与成像、信号检测与估计。 杨晓波 出生年月:1964年5月 工作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刘永坚 简介: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晓波长期从事新型雷达成像技术和复杂环境目标探测技术研究;首创了前视成像雷达新体制,破解了雷达前视成像国际难题;解决了多墙体穿透和人体探测跟踪难题。 张春熹 出生年月:1965年1月 工作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赵沁平 简介:
张春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学工程”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责任教授,“973”技术首席。一直从事光纤陀螺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解决了光纤陀螺系列难题,实现了我国光纤陀螺多个首次试验,并将光纤陀螺推广应用到船用导航、卫星惯性基准等领域,推动了我国光纤陀螺大规模应用,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型学术研究成果。获2018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仅单位排名),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31),其他省部级奖7项。发表重要学术论著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5项。先后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累计招收博士研究生50多名,已毕业30多名,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课各一门。 祝连庆 出生年月:1963年10月 工作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罗先刚 简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测试技术及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先进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国家111基地),光纤传感与系统北京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副主任(与清华大学联合实验室),光电测试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信息与仪器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联合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光纤传感与系统、光电精密测量技术与装置。 赵维谦 出生年月:1966年9月 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孙逢春 简介: 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校信息与电子学部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和黑龙江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等。长期从事精密光电成像/检测技术与仪器设备方面的原理方法、关键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系统集成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包括精密光电成像/测试技术与装 备、激光共焦/干涉成像与检测技术、高空间分辨光谱成像与探测技术、精密光电传感技术、纳米测控技术与系统等方面。

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

蔡新霞(女) 年龄:58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推荐人/推荐渠道:吴一戎 简介: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微纳传感技术”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生物交叉装备应用专家组成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和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工程(电子信息类),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委员委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信息领域“微纳电子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2030脑科学“技术平台”管理专家组成员。

蔡新霞长期从事脑机接口神经微电极阵列等微纳生物传感器与系统基础技术研究工作,主持交叉重大项目“睡眠-觉醒脑神经电活动高分辨感测与电刺激方法”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5项。提出双模神经信号同步检测方法,攻克了神经微电极阵列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了脑机接口核心微器件技术自主研发与多领域应用。

陈卫标 年龄:55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推荐人/推荐渠道:丁赤飚 简介: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信息传输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卫标同志主要从事激光遥感遥测、激光雷达的研究工作。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套高重频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研制;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船载激光测深仪,第一台机载激光测深系统的研制;在国内最早开展直接探测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量大气风速的研究。其中,基于全固态激光器的多普勒激光雷达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他还带领所在科研团队开展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研制任务,承担了包括嫦娥一号B星在内的多颗卫星中的激光器与系统的研制任务,为我国月球探测、载人航天、以及其它国防重大科技计划服务。 邓少芝(女) 年龄:61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毛军发 简介: 邓少芝是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长期从事微纳结构电子光子领域研究。她主持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在冷阴极材料与器件技术、高频功率电磁波辐射产生方法、太赫兹波探测新材料新器件原理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2023年起担任中山大学信息学部主任,统筹协调跨学科教育及学术标准建设 。其主导的学科建设使“电子科学与技术”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黄翊东(女) 年龄:59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简介:
黄翊东,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曾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是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大类课程体系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发明“八分之一波长位移分布反馈”的新结构,开发出光通信抗反射DFB激光器,两次获得NEC研究功绩奖;近二十年来聚焦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带领课题组研制出世界首创具有自由电子辐射、实时光谱成像、动态轨道角动量辐射、量子态产生及操控等功能的集成光电子芯片;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数千次;申请专利182项(国际专利56项)。是光电子芯片企业华慧芯、与光科技、光函数科技的创始人。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ACS Photonics杂志副主编 刘云浩 年龄:53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梅宏 简介:
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GIX)院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ACM Fellow,IEEE Fellow,CCF Fellow,ACM China荣誉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物联网与无线传感网,室内定位与网络诊断,RFID,工业互联网与云计算等。共发表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400余篇,截至2025年6月,谷歌学术引用48000余次,SCI他引12000余次,h-index10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ACM主席奖,CCF王选奖等奖项,11次获得包括Mobicom,SIGCOMM,SenSys等国际著名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获2023 ACM SenSys时间检验奖。 任天令 年龄:53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简介:
任天令教授,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环境与健康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等多项国家重要科技项目,做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学术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微纳电子器件、芯片与系统,包括:智能传感器与智能集成系统,二维纳电子器件与芯片,柔性、可穿戴器件与系统,智能信息器件与系统技术等。在新型二维材料电子器件和多种先进智能器件及芯片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创新成果,如世界上栅极物理尺寸最小的晶体管、与人体融合的智能人工喉、新型不挥发存储器、智能人工耳膜、智能三维人机交互器件、光谱可调的新型发光器件、智能仿生突触器件等。 施 毅 年龄:62 工作单位:南京大学 推荐人/推荐渠道:刘明 简介:
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CJ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等。现任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电子信息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信息电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主任等。长期从事微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等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和承担了二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等研究课题,包括作为首席科学家连续主持3期的“纳米科技”领域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发表和合作发表SCI学术论文600余篇(包括Nature正刊3篇、N/S子刊28篇、IEEE期刊 41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3件。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及其他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王学锋 年龄:50 工作单位: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推荐人/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简介: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航天光学工程技术研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得国防卓越青年基金项目支持,任集团公司量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光纤传感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导航与控制》主编、《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编委。主持研制并首次实现了基于植入式光纤传感的高速撞击信息动态测量系统、先进航天飞行器用植入式光纤测量系统、高精度全向CPT原子磁力仪,获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

附录-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全】(可上下滑动查看,可点击放大查看)

 

附录-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全】(可上下滑动查看,可点击放大查看)

  审核编辑 黄宇

查看全文

点赞

慧生活

作者最近更新

  • 18位传感器专家入选2025年度两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附全名单)
    慧生活
    1天前
  • 河北工业大学:基于纳米摩擦发电机的多传感器融合,赋能智能软体机器人系统,实现高精度物体识别
    慧生活
    1天前
  • 吉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受蝎子机械传感机制启发的超灵敏压力传感器,用于智能机器人的近体流动
    慧生活
    23小时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影响MEMS传感器精度的重要参数及提升精度的办法

    2019-03-28

  • 从MEMS专利数量分析我国MEMS传感器产业现状

    2019-03-28

  • 我国建首个地下云图网:借助新型传感器助力地震预报

    2018-12-04

  • 我国开发出世界首台流体壁面剪应力测试仪

    2019-03-22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慧生活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