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川科技LTC系列光谱共焦传感器在 UTG 柔性屏厚度测量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无锡泓川科技 20250904

  • 光谱共焦传感器
  • UTG厚度测量
  • 非接触式测厚技术


一、行业背景与 UTG 测厚核心痛点

超薄柔性玻璃(Ultra-Thin Glass,UTG)是折叠屏终端的核心基材,其厚度通常控制在20-100μm(部分高端型号可至 10μm 以下),兼具柔性折叠性、机械强度与光学透明度。UTG 的厚度均匀性直接决定折叠屏的弯折寿命(如 20 万次折叠无破裂)、显示平整度及触控灵敏度 —— 若厚度偏差超过 ±2μm,可能导致折叠时应力集中,引发玻璃开裂;若局部厚度过薄,还会降低屏幕抗冲击能力。



当前 UTG 测厚面临三大核心痛点,传统测量技术难以突破:


  1. 接触式测量的破坏性

    :如机械千分尺、测厚规等接触式工具,会对超薄玻璃施加压力(即使 0.1N 力也可能导致 20μm UTG 产生 5% 以上的形变),造成不可逆损伤,且无法覆盖柔性弯曲状态下的动态测厚;

  2. 传统光学方法的局限性

    :激光干涉法虽为非接触式,但对 UTG 表面平整度要求极高(若表面存在纳米级划痕,会导致干涉条纹紊乱),且无法区分 UTG 与表面镀膜(如防指纹膜、触控层)的厚度;超声测厚法则因 UTG 厚度远低于超声波长(常规超声波长≥200μm),测量误差超过 10%,无法满足精度要求;

  3. 动态测量的适配性不足

    :UTG 生产线需在线实时检测(速度≥1m/min),传统离线测量(如实验室显微镜)效率低(单样品测量耗时>5min),且无法反馈生产过程中的厚度波动。


在此背景下,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凭借非接触、亚微米精度、多层透明材料识别能力及高动态响应特性,成为 UTG 测厚的最优技术方案。下文基于无锡泓川科技 LTC 系列光谱共焦传感器,展开详细技术方案与实测验证。



二、光谱共焦技术与 UTG 测厚的适配性分析

光谱共焦技术的核心原理是 “波长编码距离”:传感器发射连续光谱的复色光,经色差透镜后,不同波长的光聚焦于不同轴向距离;被测物表面反射的光经光谱仪解析,通过峰值波长对应的聚焦距离,计算出传感器与被测物的相对位置。针对 UTG 的特性,该技术的适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 4 点:


1. 精度匹配:亚微米级误差覆盖 UTG 测厚需求

UTG 的厚度公差通常要求 ±0.5μm,而泓川 LTC 系列超精密型传感器的核心参数完全满足:


  • 线性误差

    :LTC100(超精密型)线性误差<±0.03μm,远低于 UTG 的公差要求;

  • 静态噪声

    :3nm(连续采集 10000 组数据的均方根偏差),确保厚度测量的稳定性;

  • 重复精度

    :0.012μm(文档核心优势),多次测量同一点位的偏差可忽略不计。

2. 材料适配:透明 / 多层结构的精准识别

UTG 多为 “玻璃基材 + 表面镀膜” 的复合结构(如 UTG+10μm 防指纹膜),光谱共焦技术可通过解析不同界面的反射波长,区分各层厚度 —— 这一特性在泓川传感器的参数中明确标注为 “适应透明 / 半透明 / 膜层被测物”,且支持 “多膜层 / 胶合玻璃的多层厚度测量”(控制器功能描述)。

3. 非接触特性:零损伤保护柔性基材

传感器与 UTG 表面无任何物理接触,仅通过光信号交互测量,避免了接触式工具对超薄玻璃的压伤或褶皱;同时,LTC 系列的聚焦型光斑最小可达 Φ1.7μm(LTC100),可精准测量 UTG 的局部微小区域(如折叠区边缘),不影响周边结构。

4. 动态响应:满足离线 / 在线测量需求

LTC 系列控制器(如 LT-CCS 单通道、LT-CCF 四通道)的采样频率最高可达 10kHz(单通道),即使在 UTG 生产线在线检测场景(传送带速度 1m/min),也可实现每毫米间距采集 1 个数据点,完整覆盖样品的厚度分布。


三、UTG 测厚完整技术方案设计

基于泓川 LTC 系列传感器,设计 “离线高精度检测” 与 “在线动态监测” 两套方案,分别适用于实验室研发验证与生产线质量控制。下文以离线方案为核心展开,在线方案在 “技术延伸” 部分补充。

1. 设备选型:基于 UTG 特性的参数匹配

UTG 的核心测量需求为 “超薄(20-100μm)、高精度(±0.5μm)、局部测量(光斑<5μm)”,结合泓川 LTC 系列参数表,选型如下:


设备类型

型号选择

选型依据

光谱共焦传感器

LTC100(超精密型)

①测量范围 ±0.05mm(±50μm),覆盖主流 20-50μm UTG;②聚焦光斑 Φ1.7μm,适配局部测量;③静态噪声 3nm、线性误差<±0.03μm,满足精度要求

控制器

LT-CCS

①单通道设计,适配单传感器离线测量;②单通道采样频率 Max 10kHz,支持高频数据采集;③支持 USB / 以太网连接,兼容上位机软件

定位平台

精密 XY 电动平台(精度 ±1μm)

实现 UTG 样品的多点位自动测量,避免人工移动的误差

校准件

标准石英片(20μm、50μm、100μm,n=1.54)

用于传感器校准,修正折射率与系统误差

上位机软件

TSConfocalStudio

泓川定制软件,支持参数设置、数据采集、厚度分布可视化与误差分析


2. 系统搭建:硬件连接与功能联动

系统由 “传感器 - 控制器 - 上位机 - 定位平台” 四部分组成,具体连接与联动逻辑如下:


  1. 硬件连接:

    • 传感器 LTC100 通过专用光纤线缆接入控制器 LT-CCS 的 “SENSOR1” 端口;

    • 控制器通过以太网(100BASE-TX)连接上位机(安装 TSConfocalStudio V3.0 及以上版本);

    • 定位平台的编码器信号接入控制器的 “编码器输入” 端口,实现 “平台移动 - 传感器触发” 同步(避免移动过程中数据模糊);

    • 传感器探头固定于龙门架上,确保测量轴线垂直于 UTG 表面(倾斜误差≤0.1°,可通过水平仪校准)。

  2. 功能联动逻辑:
    上位机发送 “测量启动” 指令→定位平台按预设点位(如 5×5 网格,共 25 个点位,避开 UTG 边缘 1mm 区域)移动→平台编码器触发控制器→传感器采集当前点位的厚度数据→数据实时回传至上位机→平台移动至下一点位,循环直至所有点位测量完成。



3. 测试流程:从校准到数据输出的标准化步骤

步骤 1:系统校准(核心环节,确保测量准确性)

  • 目的:修正 UTG 折射率(n≈1.5)对光程的影响,以及传感器的系统误差;

  • 操作:

    1. 将 20μm 标准石英片(n=1.54)固定于定位平台中心,确保表面清洁无污渍;

    2. 在 TSConfocalStudio 中选择 “校准模式”,输入标准厚度 “20μm” 与折射率 “1.54”;

    3. 点击 “自动校准”,传感器采集石英片上、下表面的反射波长,计算实际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偏差,生成校准曲线(如测量值 = 0.998× 真实值 + 0.02μm);

    4. 重复校准 50μm、100μm 石英片,验证校准曲线的线性度(R²≥0.9999),完成校准。

步骤 2:UTG 样品准备

  • 清洁:用无尘布蘸取异丙醇擦拭 UTG 表面,去除指纹、灰尘(杂光反射会导致测量误差增加 30% 以上);

  • 固定:将 UTG 平铺于定位平台的真空吸附区,开启真空(吸力 0.02MPa),避免样品褶皱或移动。


步骤 3:测量参数设置(在 TSConfocalStudio 中配置)

参数类别

设置值

设置理由

采样频率

5kHz

平衡测量速度与精度(10kHz 虽更快,但噪声略有增加;5kHz 可确保单点位 100 组数据采集耗时 0.02s)

测量点数

5×5=25 个

覆盖 UTG 有效区域(如 20mm×20mm 样品),反映厚度均匀性

数据处理方式

中位数滤波(100 组数据)

剔除异常值(如表面划痕导致的极值),提高数据稳定性

厚度单位

μm

适配 UTG 超薄特性

报警阈值

上限 51μm,下限 49μm

若样品目标厚度为 50μm,超出阈值则标记为 “不合格”


步骤 4:自动测量与数据输出

  • 启动测量:点击上位机 “开始测量”,系统按预设流程自动运行,实时显示各点位的厚度值;

  • 数据输出:测量完成后,软件自动生成三类结果:

    1. 数值报表:25 个点位的厚度值、平均值、标准差(如平均值 49.8μm,标准差 0.3μm);

    2. 厚度分布热力图:以颜色梯度展示 UTG 表面厚度差异(红色为厚区,蓝色为薄区);

    3. 误差分析图:对比测量值与目标值(50μm)的偏差,标注最大偏差点(如 49.5μm,偏差 - 0.5μm)。



四、UTG 测厚数据核算法:从原理到误差修正

光谱共焦测厚的核心是 “波长 - 距离” 的精准转换,需结合 UTG 的结构特性(单层 / 多层)设计算法,并针对实际干扰因素进行修正。

1. 单层 UTG 厚度计算核心公式

UTG 为单层透明玻璃时,传感器会检测到两个关键反射面:空气 - UTG 上表面与UTG - 载物台(石英材质,透明)下表面。设:


  • λ₁:上表面反射光的峰值波长,对应传感器到上表面的距离 H₁;

  • λ₂:下表面反射光的峰值波长,对应传感器到下表面的距离 H₂;

  • n:UTG 的折射率(实测值 1.502,25℃环境下);


由于光在 UTG 中传播的光程为 “物理厚度 d× 折射率 n”,而传感器测量的是空气中的距离差,因此厚度计算公式为:
d = |H₁ - H₂| / n

实例计算:

若传感器测得 H₁=10.000mm,H₂=9.950mm,则距离差 | H₁-H₂|=0.050mm=50μm;
代入 n=1.502,得 d=50μm / 1.502≈33.3μm(即该点位 UTG 厚度为 33.3μm)。

2. 多层结构(UTG + 镀膜)厚度分离算法

若 UTG 表面镀有 10μm 防指纹膜(n=1.45),则会出现三个反射面:空气 - 镀膜(λ₁→H₁)、镀膜 - UTG(λ₂→H₂)、UTG - 载物台(λ₃→H₃)。此时需通过 “波长峰值分离” 算法区分各层:


  1. 光谱仪解析反射光谱,识别三个独立的波长峰值(λ₁、λ₂、λ₃),排除杂散光干扰(通过软件 “背景光扣除” 功能);

  2. 分别计算各层厚度:

    • 镀膜厚度 d₂ = |H₁ - H₂| /n₂(n₂=1.45);

    • UTG 厚度 d₁ = |H₂ - H₃| /n₁(n₁=1.502);

  3. 软件自动输出 d₁与 d₂的数值,实现 “一次测量,多层厚度同步获取”(泓川控制器原生支持该功能,无需二次开发)。

3. 关键误差修正策略

实际测量中,误差主要来自 “定位倾斜”“环境光干扰”“表面不平整”,需针对性修正:


  1. 定位倾斜误差修正

    :
    若定位平台倾斜 θ(如 0.2°),则测量的距离差会偏大(Δd = d×sinθ)。修正方法:在平台上安装双轴倾角传感器,实时采集 θ 值,软件自动对厚度值进行补偿:d 修正 = d 测量 /cosθ;

  2. 环境光干扰修正

    :
    车间 LED 光源会产生杂光,导致反射光谱峰值模糊。修正方法:①传感器探头加装遮光罩;②软件中设置 “动态阈值”,仅保留强度>0.8V 的光谱信号(正常反射信号强度>1.2V,杂光<0.5V);

  3. 表面不平整修正

    :
    UTG 表面若有纳米级凸起,会导致单点位数据波动。修正方法:将单点位采集次数从 100 组提升至 200 组,采用 “3σ 准则” 剔除异常值(剔除超出平均值 ±3 倍标准差的数据),再取平均。



五、实测验证与技术优势对比

1. 实测数据与精度验证

以某品牌 50μm 目标厚度的 UTG 样品为测试对象,采用 LTC100 传感器与激光干涉仪(行业基准设备)对比测量,结果如下:


测量指标

光谱共焦传感器(LTC100)

激光干涉仪(基准)

偏差值

平均厚度

49.8μm

49.7μm

+0.1μm

最大厚度

50.4μm

50.3μm

+0.1μm

最小厚度

49.5μm

49.4μm

+0.1μm

标准差

0.3μm

0.2μm

+0.1μm

单样品测量耗时

2min

15min

效率提升 7.5 倍


结论:光谱共焦传感器的测量偏差≤0.1μm,满足 UTG±0.5μm 的公差要求,且测量效率远高于激光干涉仪。

2. 与传统测厚技术的核心优势对比

技术类型

精度

接触性

多层识别能力

动态响应

对 UTG 损伤风险

光谱共焦(LTC100)

±0.1μm

非接触

支持(3 层以内)

10kHz

无

激光干涉仪

±0.05μm

非接触

不支持

1kHz

无(但效率低)

机械千分尺

±2μm

接触

不支持

离线

高(易压伤)

超声测厚仪

±5μm

接触

不支持

5kHz

中(需耦合剂)



六、技术延伸:光谱共焦在 UTG 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除静态测厚外,基于 LTC 系列的不同型号,光谱共焦技术可覆盖 UTG 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场景需求:

1. 柔性弯曲状态下的动态测厚

折叠屏 UTG 需验证弯折过程中的厚度变化(如折叠半径 3mm 时的应力厚度),可选用LTC2400(超大角度型,±60° 测量角度) ,配合弯曲测试机:


  • 传感器固定于弯曲机侧方,60° 角度覆盖 UTG 弯曲表面;

  • 弯曲机以 10 次 / 分钟的频率折叠,传感器以 5kHz 采样率采集厚度数据,分析弯折过程中厚度的微小变化(通常<0.2μm,若超过 0.5μm 则存在开裂风险)。

2. 生产线在线全检

UTG 生产线需 100% 在线检测,可选用LT-CCH-16(16 通道控制器)+ 16 个 LTC400 传感器(测量范围 ±0.2mm,覆盖 100μm UTG):


  • 16 个传感器沿生产线宽度方向均匀排布(间距 5mm),覆盖 UTG 全宽度;

  • 传送带速度 1m/min,传感器以 4kHz 采样率(16 通道最大采样率)采集数据;

  • 控制器实时对比厚度阈值,不合格品(如厚度>51μm)触发机械臂自动剔除,检测效率达 60 片 / 分钟。

3. 边缘厚度均匀性检测

UTG 边缘 1mm 区域的厚度均匀性直接影响折叠寿命,可选用LTCR1500(侧出光紧凑型,90° 侧向出光) :


  • 传感器侧向安装,深入 UTG 边缘下方,测量边缘 0.1-1mm 范围内的厚度;

  • 配合精密旋转平台,实现 360° 边缘扫描,生成边缘厚度分布曲线,识别是否存在 “边缘过薄”(如<48μm)的风险。



七、总结与展望

基于无锡泓川 LTC 系列光谱共焦传感器的 UTG 测厚方案,通过 “亚微米精度 + 非接触测量 + 多层识别” 的核心优势,解决了传统技术的痛点,实现了 UTG 测厚的 “高精度、高效率、无损伤”。从实测数据看,该方案的测量偏差≤0.1μm,效率较激光干涉仪提升 7.5 倍,可满足 UTG 实验室研发与生产线全检的双重需求。


未来,随着 UTG 向 10μm 以下超薄化发展,需进一步优化传感器的光斑尺寸(如<1μm)与静态噪声(<1nm),而泓川 “可定制型号”(文档中提及支持 1-500mm 参考距离、1-100μm 光斑)已具备技术储备,可通过定制化开发适配更薄 UTG 的测量需求,为折叠屏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关键检测支撑。


查看全文

点赞

无锡泓川科技

无锡泓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及销售各种激光测距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同轴光位移传感器,激光测振动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3D线激光位移传感器。为您提供各种激光测量解决方案

作者最近更新

  • 泓川科技国产系列光谱共焦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白光干涉测厚传感器性能一览
    无锡泓川科技
    3天前
  • 泓川科技LTC系列光谱共焦传感器在 UTG 柔性屏厚度测量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无锡泓川科技
    4天前
  • 基于泓川科技LTC2400 大角度(60°)光谱共焦传感器的透明镜片纹路扫描测量技术案例
    无锡泓川科技
    07-13 13:11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海伯森光谱共焦传感器,解决PCB外观超精密测量难题

    2022-03-29

  • 「立仪科技」获数千万A轮融资,专注3D视觉光谱共焦传感器

    2022-11-21

  • 融资高达1.5亿元!新一轮资本“入场”传感器领域

    2022-11-26

  • 3D工业视觉传感器企业立仪科技获千万元A轮融资

    2022-11-2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无锡泓川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