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偌人物志第二辑 | 张工:攻坚克难的主心骨,以担当稳质
生产主管●张工
清晨的安偌电子长沙生产基地,车间照明灯刚亮起时,张工已经站在生产线布局图前,指尖划过标注着 “关键工序” 的节点 —— 这样的清晨,对他而言,是多年职业生涯里最寻常的开始。从上海到长沙,从一线技术岗到生产主管,他没讲过什么豪言壮语,只凭 “把生产做稳、把订单交准” 的实干,成了同事眼里 “靠谱的代名词”,也成了领导口中 “能扛事的生产主心骨”。
深耕一线:从 “学徒” 到生产线上的 “技术定心丸”
刚入职时,张工的目标很明确:把生产里的 “门道” 学透。那时他扎在上海车间的一线,跟着老技师钻设备、抠工序,从零件装配的精度把控到生产线的流程衔接,哪怕是不起眼的参数偏差,他都要记在笔记本上反复琢磨。入职后不久,他就成了车间里的 “技术快手”—— 不仅能独立处理注塑机卡模、贴片机精度偏差等常见故障,还能提前预判设备隐患。
有次车间某条核心生产线突发 “停摆”:一台关键检测设备显示数据异常,供应商远程指导后仍无法解决,而当天有批订单要赶工出库。张工抱着设备手册蹲在机器旁,逐一排查传感器、校准参数,连午饭都没顾上吃。直到下午 3 点,他终于发现是信号传输线的接口氧化,打磨处理后设备即刻恢复运转。那次,生产线不仅没耽误交付,还比原计划多完成不少产能。
多年来,他始终把 “技术扎实” 刻进了职业底色:从最初跟着学的 “学徒”,到后来能牵头优化生产流程、解决技术难题的 “老师傅”,他积累的工作笔记有十几本,里面全是设备调试技巧、故障处理方案,这些 “实战经验”,后来也成了车间新人的 “学习教材”。
千里赴湘:选择与公司同频共振
2023 年公司战略调整,决定将生产基地从上海搬迁至长沙。对生产部门来说,这不是简单的 “挪地方”—— 新厂房未竣工、设备拆装调试复杂、供应链衔接要无缝,稍有差池就会影响订单交付。张工没犹豫,主动申请加入先遣队,提前两个月驻场长沙。
刚到新厂房时,条件比预想的更棘手:车间地面还在做防尘处理,部分设备刚运到就遇上下雨天,担心受潮影响精度。作为生产负责人,张工带着 5 人团队 “连轴转”:白天协调施工方赶进度、给设备做防潮保护,晚上就在临时办公室画生产线布局图,细化设备安装顺序。
最关键的难关在 SMT 生产线调试:贴片机是生产核心设备,精度要求极高,供应商技术员调试 3 次都没达到标准,眼看首批订单的投产时间越来越近,张工索性跟着技术员一起拆解设备手册,对比上海车间的参数记录,逐点排查安装偏差。连续多日加班至深夜,终于在后续调试中达到精度要求 —— 比原计划提前数日完成生产线布局,稳稳接住了长沙基地的首批订单。
既要 “高质量”,也要 “如期交”
如今的张工,管着整个生产团队,他的管理逻辑很实在:“生产不能只盯速度,也不能只守质量,两者得拧成一股劲,才能不耽误客户的事。”
去年 Q4,公司接到一个紧急订单:客户要求 15 天内交付一批定制组件,比常规生产周期缩短了 5 天。接到任务时,车间组长有点犯难:“赶工怕出质量问题,按常规又赶不上交付期。” 张工没急着定方案,而是带着团队拆解工序:把核心部件的加工环节拆分到 3 个班组,错开设备使用高峰;自己每天盯在质检环节,每批次产品都亲自抽查关键参数;晚上还和技术组一起优化加工流程,把某个环节的耗时压缩不少。
那段时间,他每天比员工早到,比大家晚走,连周末都泡在车间里盯进度解难题。最终,不仅按客户要求如期交付了订单,产品质量还达到客户标准,甚至超出预期。后来客户专门发来了感谢信,说 “安偌电子的生产效率和质量,让我们特别放心”。
从上海车间的一线技术员,走到长沙基地的生产主管,张工没变的是他对 “生产” 二字的较真:对技术要 “吃透”,对难题要 “扛住”,对订单要 “交准”。在安偌电子的发展里,他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人,却是把 “生产稳、交付准” 这件事做到实处的人 —— 他的故事,没有太多波澜壮阔,却藏着安偌人 “以实干促发展” 的初心,也为每一位在岗位上深耕的安偌人,写下了 “奋斗即成长” 的生动注脚。
查看全文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