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协同推进,打通“车网融合”关键一环
产业链协同推进,打通“车网融合”关键一环
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向“移动储能单元”演进,车网互动(V2G)作为连接交通与能源体系的关键纽带,正成为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支点。
然而,如何将理论上千万千瓦级的双向调节潜力,转化为稳定、经济且用户乐于参与的规模化应用,仍是当前产业面临的核心命题。
为推动这一进程,2025年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合肥举办了“车网互动技术协同发展与集成挑战”主题论坛。该活动汇聚来自汽车、电力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围绕技术路径、商业模式与标准统一等现实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找到让电动汽车真正融入新型电力系统的可行方案。
论坛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王磊主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发表致辞。来自电网、车企、高校及能源科技企业的多位专家,围绕车网互动的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展开探讨。
在当前产业共识下,V2G的规模化应用已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迈向高质量落地的关键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还举行了车网互动专业委员会(筹)的启动仪式。该委员会旨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主体,推动技术创新与场景示范,助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更深层次融合。
试点先行,撬动千亿级市场
早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便提出鼓励开展V2G示范,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系统融合发展。如今,在各方努力下,V2G正朝着更大规模迈进。
“V2G不只是汽车向电网反向送电,更是通过能量与信息的双向流动,将新能源汽车变成可调度的储能资源。”杨中平指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有望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调节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杨中平
李培军同样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其储能潜力将形成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刘博文则给出更为保守但依然可观的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可提供约6000万千瓦的可调负荷。
国网智慧车联技术有限公司 李培军
据杨中平介绍,今年4月,国家四部门公布了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上海、常州、合肥等9个城市入选,标志着我国V2G发展进入规模化验证的新阶段。
刘博文介绍了当前试点进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试点城市已接入超过41.7万个充电桩与132座换电站,V2G桩建设比例接近50%,放电率指标完成59%以上,私人充电桩低谷时段充电占比已达77.9%。在技术方面,V2G设备平均放电效率达96.5%,成本较初期下降一半。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 刘博文
标准体系建设也在同步推进。中电联已成立车网互动标准工作组,正在编制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库,并在部分试点城市开展试算。
广州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已实现电网报桩、接电和结算流程的全面打通,为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未来,李培军提出三项核心建议:提升配网接入能力、建立标准化调度体系、推广无感有序充电技术。
同时,他强调,应以试点为突破口,推动行业标准先行,通过“政策+技术+市场”三方面协同,推动电动汽车真正成为电力系统的灵活资源。
“三网”融合,破解产业瓶颈
杨中平指出,V2G发展仍面临标准不统一、商业模式不清晰等挑战。多位嘉宾在会上分享了应对策略。
杨志指出,随着新能源私家车保有量增长,电网面临巨大挑战。他提出应通过“V1G—V2G—聚合V2G”的三阶段推进车网互动。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杨志
为打破用户习惯与电池寿命的制约,杨志提出“充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交易网”三网融合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电厂云管端协同,实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韩亚宁认为,虚拟电厂和微电网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是V2G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他提出未来三大趋势:微电网普及化、私家车作用凸显、虚拟电厂成为电网灵活性关键。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韩亚宁
钟志超介绍,南方电网已构建“车-桩-云-网”融合体系,用户超1400万,未来将进一步打造“智慧大脑”,实现动态调度和智能引导。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钟志超
许茂盛则提出移动补电车作为“配电网的快速反应部队”,可解决突发性用电需求。其产品已在2000多台设备中投放,覆盖100多个城市。
安徽易加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许茂盛
技术驱动,构建协同生态
陈思认为,车网融合的生态由技术、资源、应用、政策和资本五个部分构成。其中,技术体系包括双向充放电模块、BMS系统、虚拟电网、通信协议和安全标准。
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陈思
开迈斯调研显示,超50%的用户认为V2G是电动车必备功能,20%的用户愿意为此付费。陈思指出,随着更多车型支持V2G,将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王昊则指出,当前V2G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矛盾在于“商业模式不成熟”。尽管存在峰谷电价套利等收益模式,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王昊
为此,王昊介绍了其公司推出的高性价比充放电一体化桩,支持V2G、V2L、V2V等多功能,旨在降低运营商的投入成本。
高路平则从设备可靠性角度出发,提出“双面灌胶”防护技术,以提升恶劣环境下的运行稳定性。
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路平
黄弘扬介绍了智能固态变压器(SST)技术,其效率可提升至98.5%,在重卡场景中已实现落地。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黄弘扬
金弟则指出,尽管AI与大模型在充电优化方面潜力巨大,但当前仍面临可信度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 金弟
陈思也强调,在车网互动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目前行业仍缺乏有效保护用户隐私与关键数据的标准。
在论坛结尾,王磊抛出一系列现实问题,点明了V2G走向规模化仍需跨越的“最后一公里”。尽管困难重重,但让电动汽车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产业趋势。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 王磊
杨中平表示,汽车协会与充电联盟将继续推动车网互动发展,配合政策落地,完善标准体系,支持产业协同创新。
图片:充电大会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深度报道】产业链协同,打通车网融合“最后一公里”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产业链协同推进,打通“车网融合”关键一环感知中国
21小时前 -
又一上市公司(603035)入局触觉传感!感知中国
10-13 11:31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