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协同共促车网融合迈向新阶段
产业链协同共促车网融合迈向新阶段
在新能源汽车向“移动储能单元”转型的背景下,车网互动(V2G)正成为连接交通与能源系统的关键节点。然而,如何将理论上的巨大双向调节潜力,转化为稳定、经济且用户愿意参与的规模化应用,仍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挑战。
2025年9月28日,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合肥举办“车网互动技术的协同发展与集成挑战”专题论坛。此次会议汇聚来自汽车、电力、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围绕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标准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推动电动汽车真正融入新型电力系统。
论坛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王磊主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发表开幕致辞。来自车企、电网、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车网互动的实践路径与发展前景。
论坛期间,车网互动专业委员会(筹)正式启动。该委员会致力于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共建,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
试点先行,释放千亿级市场潜力
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便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能量互动,并鼓励开展V2G示范应用。如今,在各方协同努力下,V2G正逐步迈向规模化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充换电业务部主任刘博文介绍,当前试点城市已接入超过41.7万个充电桩和132座换电站,V2G桩占比接近50%。技术层面,设备平均放电效率已提升至96.5%,且成本较初期下降50%。在政策推动下,V2G发展已从分散试点迈向规模化验证。
刘博文还提到广州的实践案例,通过打通电网用户报桩、接电、结算等流程,居民可实现V2G安装无障碍,为后续标准体系完善提供参考。
“新能源汽车将成为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可调负荷资源。”国网智慧车联技术有限公司专家李培军指出,随着保有量增长,电动汽车将形成庞大的移动储能池,必须通过车网互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三网融合,破解产业瓶颈
万帮数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志提出“充电网、微电网、虚拟电厂交易网”三网融合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电厂云平台实现负荷预测与价格预测,提升V2G的经济价值。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韩亚宁认为,虚拟电厂和微电网将成为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的重要平台。他指出,未来私家车在充电网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并可能重塑整个充电生态。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专家钟志超介绍了“车-桩-云-网”深度融合的互动系统。该系统已接入1400万用户,并构建了闭环的智能决策机制。未来,南方电网还将推出SaaS化服务,推动车网互动进一步发展。
技术驱动,构建协同生态
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TO陈思指出,车网融合生态由技术、资源、应用、政策与资本五大要素构成。技术方面,除硬件模块外,还需构建通信协议、安全标准等整套体系。他强调,随着V2G车型普及,将催生出全新商业模式,为产业链注入持续动力。
绿能慧充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总监王昊认为,当前V2G规模化发展的核心障碍在于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他提出以工商园区为切入点,通过“一充两放”策略,实现夜间低谷充电、日间高峰放电,构建闭环。
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高路平则聚焦设备可靠性。他介绍,公司在重卡等严苛环境下推出“双面灌胶”防护技术,实现电路板与外部环境隔离,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此外,公司产品方案兼顾经济性,满足运营商对低成本高回报的需求。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综能微网业务负责人黄弘扬强调,智能固态变压器(SST)在提升电网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技术已在重卡场景中落地,预计投资回收期约一年半,为充电运营商带来可观的成本节约。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教授金弟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电力调度方面潜力巨大,但当前仍面临可信度低、安全性差等问题。他呼吁构建“桩-网-云”协同安全体系,确保数据与系统安全。
共克难题,迈向规模化发展
论坛最后,王磊提出车网互动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政策不明确、商业模式不清晰、交易机制不健全等难题。但他强调,让电动汽车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移动基石”,已是能源转型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持续推动车网互动发展,配合政策落地,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多方协同创新。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成熟,车网互动有望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
图片:充电大会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原文标题:【深度报道】产业链协同,打通车网融合“最后一公里”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产业链协同共促车网融合迈向新阶段感知中国
15小时前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