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规模化落地进入加速期
无人车规模化落地进入加速期
全球领先的L4级无人城配解决方案提供商新石器公司近日宣布完成一笔超过6亿美元的D轮融资,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有史以来最高的私募融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该公司在10个月内完成的第二笔大额融资。
同期,其他行业参与者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例如,九识智能本月完成1亿美元B4轮融资,而白犀牛则于8月获得顺丰等老股东的B+轮追加投资。
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L4级无人城配领域累计融资额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其热度甚至超越了此前备受关注的“智驾平权”概念。
与一些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的智能驾驶技术相比,L4级无人车已经步入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化验证的关键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便是新石器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交付量将突破1.5万台,相较于2024年增长十倍。
业内普遍认为,当无人车运营数量达到一万台这一临界点后,行业将进入技术降本、场景验证与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
随着2025年步入尾声,无人车的商业化进程也正迎来拐点。
技术成本持续下降
无人车本质上是一种装载轮子的、在复杂物理环境中自主运行的移动机器人。近年来,整个机器人领域的叙事焦点已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转移。
相比早期对L4/L5级自动驾驶的执着追求,当前行业更倾向于推进L2+/L3级辅助驾驶的量产落地。这种策略不仅能够产生直接收入,还能通过大规模上路数据推动高阶技术迭代,形成闭环。
硬件降本,是这一转型趋势中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
曾是无人车成本“大头”的传感器与计算单元,如今价格大幅下降。数据显示,激光雷达行业平均价格从2020年的8.2万元降至2024年的3900元,降幅达95.2%。其中,近两年更是加速下探至1400元左右,降幅超过60%。
这一价格跃迁并非来自无效竞争,而是源于技术突破。例如,禾赛科技推出的ATX激光雷达,通过自研芯片和集成化设计,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将单位成本降至前代产品的三分之一。
车载计算单元也呈现类似趋势。英伟达的Orin Y芯片,在保持200TOPS算力(满足L4级自动驾驶需求)的前提下,售价从Orin X的3400元降至2800元,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硬件成本的降低,为传感器与算法的协同优化提供了更大空间,推动了无人车整体技术能力的跃升。
与此同时,商业模式也在演进。九识智能等领先企业已开始采用“整车销售 + FSD订阅”的双重盈利模式。客户只需支付万元级别首付,便可获得车辆,后续按月支付自动驾驶订阅费用。
以九识智能E6车型为例,裸车价为1.98万元,但每月需支付1800元的FSD订阅服务费。这种模式使企业可以接受硬件微利甚至平本出货,从而快速抢占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未因此真正“亏钱”。订阅费用与后续数据价值的持续变现,为长期盈利提供了保障。例如,E6的五年服务费总额达12.78万元,远超车辆成本。
物流成本的重塑
对于物流客户而言,无人车的大规模部署能否带来实质性成本下降?2025年开始,这一问题已初步有了肯定答案。
近年来,中国快递行业面临严峻挑战。根据2025年上半年数据,快递单票平均价格为7.52元,较2023年9.14元下降了17.7%。在即时零售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快递流程中,“网点到驿站”这一末端配送环节,成为无人车落地的最佳场景。传统末端配送面临人力成本攀升、油价高企、客户时效要求提升等多重挑战。
数据显示,2025年一线城市配送员年均工资已达10.2万元,年增长率6.2%。燃油价格也维持在7.5元/升左右。而无人车则具备显著的规模效应,运营数量越多,单位成本越低。
券商测算显示,使用有人车时单票运输成本为0.16元,而换成无人车后,成本可降至0.05元,降幅达69%。
这一成本优势,已吸引多家物流公司大规模采购无人车。例如,顺丰已投资并深度合作白犀牛,其日均活跃无人车数量已达数百台。有加盟商反馈,使用3台无人车即可覆盖5个驿站,日均派送5000单,成本降低超50%。
中通快递无人车保有量超过2000台,其中1300多台来自九识;圆通已有超500辆无人车投入末端配送,九识占比67%;韵达则将无人车应用拓展至生鲜冷链等高附加值领域,九识占比83%。
中国邮政更是创下行业采购纪录,一次性下单7000台无人车,中邮科技、九识智能、新石器等企业均参与其中。京东物流则提出更为激进的部署计划:未来5年内将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及10万架无人机。
社会成本的再审视
物流成本不仅关乎单票运费,更牵涉基础建设、环境影响、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社会成本。其中,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是衡量国家物流效率的重要指标。
2023年,中国该指标为14%,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7-9%的水平。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降低物流成本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无人配送车获得政策支持的核心逻辑之一。
2021年,北京市率先为无人配送车发放车辆编码,明确其路权。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00余个区县开放无人车上路。深圳更已实现L4级车辆全市域测试许可,为商业化铺平道路。
政策推动的背后,是希望无人车能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它们不与私家车争路权,却能提升物流系统韧性,尤其在极端天气或人力紧张时期表现突出。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是那些依赖人力运作的快递员与物流工人。他们既无法做到机器般的无休作业,也无法忽视不断上涨的薪资压力。
虽然快递员效率受限是现实,但将物流成本的上升归因于人力因素,对以基层劳动力为主的行业来说,显然有失偏颇。
写在最后
在大数据与算法的加持下,电商平台对即时配送的追求已逼近人类配送效率的上限。这意味着,问题并非在于快递员不够努力,而在于人类生理极限无法突破。
消费者既希望配送免费,又期待高效精准的物流体验。这种双重需求在纯人力模式下难以兼顾,但随着无人车的商用落地,这种矛盾或将得到缓解。
无人配送车的出现,确实为物流体系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但作为一种新兴生产要素,其大规模应用也势必会重塑行业结构,影响乃至替代大量岗位。
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数据积累,一套全新、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系统或将成型。但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基层劳动者如何转型与保障,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原文标题:无人车大规模上路在即|巨潮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无人车规模化落地进入加速期IT老友记 1天前 1天前
-  
                                营收翻倍+扭亏为盈!奥比中光前三季度业绩暴增IT老友记 10-20 13:34 10-20 13:34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