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协同为何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集知网 20251029

  • 自动驾驶
  • 5g通信
  • 智慧城市
html

车路协同为何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在自动驾驶概念刚兴起时,许多专家曾普遍认为,构建一个涵盖车辆、道路与云端的协同网络,是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与运行效率的关键。这一设想并非空穴来风——在早期技术条件下,车辆仅依靠自身传感器和计算能力,面对复杂路况、极端天气或视线受阻的情况时,往往存在显著感知盲区。而通过整合路侧摄像头、雷达、信号灯、车辆数据及云端算力,车辆可以获得更远、更全面的环境信息,从而做出更安全、更合理的决策。这一逻辑在理论上具备可行性,不仅贴合智慧城市的愿景,也为自动驾驶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车路协同技术框架示意,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激光雷达、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性能不断提升,通信技术也从4G迈入5G时代。低延迟、高带宽的网络被认为将推动车路协同真正落地,于是各地纷纷建立示范区,部署RSU(路侧单元),推动信号互联,并获得政策与资金支持。彼时,车路协同被视为一条逻辑清晰、值得重点推进的技术路径。然而,如今回望,这一概念的热度已明显减弱,单车智能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车路协同热度减退的原因有哪些?

车路协同热度下降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实现稳定且低延迟的通信,城市中心或封闭示范区尚可应对,但在郊区、高速、隧道等复杂环境中,网络覆盖和通信稳定性难以保障。尽管5G在部分城市已初具规模,但要实现全域覆盖并维持高可用性,仍是一项庞大工程。此外,路侧设备、电力系统、传感器以及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与维护,每一项都涉及高昂的投入。

大规模铺设路侧感知与通信基础设施不仅需要巨额前期投资,还伴随着长期运维成本。不少城市在局部试点中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若要扩展至全国或大范围区域,其投入与回报比难以评估。加上目前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基础设施方、运营商、整车厂商及出行服务商之间的协同动力不足,导致资本热情逐渐消退。

此外,各地在通信协议、数据格式、隐私保护和安全规范方面尚未统一,设备兼容性差,跨区域应用存在障碍。实现车路协同需要硬件、通信、边缘算力及车辆软件等多方面协同,而这类跨产业协作与标准制定本身周期长、见效慢,影响了商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单车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传感器成本下降、车载算力增强、端到端学习算法进步,使得车辆对环境的感知与决策能力大幅提升,许多过去依赖外部信息的功能已可在车内独立完成。这种更轻量、更灵活的技术路线部署门槛低、推广速度快,相较之下,大规模道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显得笨重而低效,讨论热度自然下降。

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是矛盾还是协同?

将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视为完全对立的路径并不准确。二者只是技术实现方式不同,适用场景与需求各有侧重,但最终目标都是实现自动驾驶。从当前技术趋势来看,车辆具备独立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缺乏外部支持的场景中,自主运行能力是安全保障的基础。集中资源提升单车智能,有助于快速推进规模化部署与商业化落地,这也正是当前市场所青睐的方向。

然而,车路协同并未被彻底淘汰。在部分特殊场景下,它仍具有独特价值。例如,在恶劣天气中车载传感器效能受限,或交通参与者复杂、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路侧感知系统可提供关键补充信息,有效降低盲区风险。在交通管理层面,车路协同还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交通优化,如信号灯动态调整、应急车辆优先通行、拥堵疏导等,这些任务单车智能难以独立完成。

未来实现自动驾驶的大规模普及,更可能采取“以车为主、以路为辅”的组合策略。以车辆自主性与系统鲁棒性为核心,确保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独立运行;而在需要全局协作或高精度交互的受控场景中,车路协同可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应用。港口、物流园区、机场以及部分高速公路等固定区域,是车路协同的天然切入点,这些场景运营结构清晰、基础设施投入回收快、成效明显。将车路协同定位为特定场景下的增强工具,而非普适性解决方案,更为务实且易于落地。

车路协同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车路协同是否仍具备发展价值,可以从现有商业模式中寻找答案。例如,在矿山、港口、物流园区的车队调度中,在企业园区的自动驾驶接驳车应用中,在特定高速路段的编队行驶等场景中,车路协同均有较大应用空间。在这些场景中,集中部署基础设施可通过运营效率的提升抵消成本投入,相较于单车智能更具优势。

不同厂商的设备互通性、数据在受控条件下的安全共享,是提升车路协同系统灵活性、降低建设门槛的关键因素。引入边缘计算可减少对中心云的依赖,将部分决策与数据处理下放到路侧节点,有助于提升实时响应能力,同时降低对网络带宽和延迟的要求。在政策和投入方式上,也需同步跟进。政府可将车路协同中更具公共服务属性的部分纳入优先支持项目,将其作为城市交通治理工具的一部分,在公共交通、应急管理与货运枢纽等场景中优先试点。

财政补贴、专项基金或公私合营等模式,均可用于分摊早期投入风险,避免由单一企业或利益主体承担全部压力。同时,应推动建立更透明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及整车厂在生态层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不仅限于短期项目。

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互补模式。单车智能将作为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车路协同则会聚焦于其擅长的局部场景与城市交通管理功能中。两者互为补充、协同优化,既节约成本,也能在实际运行中积累经验。待技术、标准和政策进一步成熟后,再逐步扩展其应用范围。

结语

车路协同虽未被彻底否定,但其适用场景将更加聚焦。自动驾驶行业亟需更务实的落地路径、更清晰的功能分工以及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当前阶段,单车智能无疑是最佳选择,而车路协同在未来智慧交通体系中仍将占据一席之地。

-- END --

原文标题:车路协同为什么被提得越来越少了?

查看全文

点赞

集知网

作者最近更新

  • 北交所传感器龙头奥迪威冲刺港股IPO,前三季度营收突破5亿元
    集知网
    12小时前
  • 车路协同为何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集知网
    1天前
  • 灵巧手系列之感知系统:触觉传感器
    集知网
    2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美国多个城市安装智能传感器用于减少街道交通事故

    2018-12-03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诺基亚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传感系统

    2018-12-06

  • 城市街道社区装设上万传感器实现智能精细化管理

    2018-12-07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集知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