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即将驶入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意匠 20251031

  • 自动驾驶
  • 智能机器人

无人车即将驶入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新石器公司近日宣布完成一轮D轮融资,金额超过6亿美元,创下中国自动驾驶领域私募融资的新纪录。这是继10个月内完成第二轮融资之后,再次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L4级无人城配赛道正吸引大量投资。九识智能本月也完成了1亿美元的B4轮融资,而白犀牛则在8月获得顺丰等老股东的B+轮融资。根据行业数据统计,2024年L4级无人配送车赛道融资总额已突破40亿元,资本热度持续升温。

目前,无人车已经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落地。新石器公司预计,2024年全年交付量将突破1.5万台,较2023年增长10倍。业内普遍认为,1万台运营规模是行业爆发的关键临界点,达到这一量级后,技术降本、场景验证与规模扩张将形成良性循环。

技术降本推动商业化加速

作为具备自主移动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无人车正经历从“技术可行”向“商业可行”的战略转型。近年来,行业逐步放弃对L4/L5“一步到位”方案的追求,转向L2+/L3级辅助驾驶的规模化量产应用,既可创造直接收入,又能通过真实路况数据反哺高阶系统迭代。

硬件成本的大幅下降是无人车商业化的重要推手。以激光雷达为例,2020年到2024年间,行业平均价格从8.2万元降至3900元,累计降幅超过95%,近两年更是加速下探至1400元左右。

这种价格下降并非简单竞争压价,而是源于技术突破。例如,禾赛科技推出的ATX激光雷达,通过自研芯片和集成化设计,将单位成本压缩至前代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车载计算芯片也在持续降本,如英伟达的Orin Y芯片在保持200TOPS算力的前提下,售价较前代下降约20%,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硬件成本的下降,不仅提升了无人车的性价比,也为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创造了更大空间。商业模式也在随之演进,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硬件+订阅服务”的复合模式。

九识智能的E6车型,裸车价1.98万元,但配套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每月收费1800元。这种模式允许企业以微利甚至平本销售车辆,专注于抢占市场入口,同时通过长期服务收费实现盈利。

据测算,E6车型五年累计订阅费用可达12.78万元,远超硬件成本。企业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无人车助力物流降本增效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无人车是否能真正带来成本节约?2024年以来,答案愈发清晰。快递行业的生存压力日益加剧,2025年上半年单票价格已降至7.52元,较2023年下降17.7%。

在电商即时配送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传统人力配送面临效率瓶颈。而无人车特别适合末端配送中的“网点到驿站”场景,具备人力成本高、燃油价格波动、客户时效要求严苛等优势。

数据显示,使用无人车后,快递单票运输成本可从0.16元降至0.05元,节省69%的费用。以顺丰为例,其与白犀牛合作后,日均运营无人车数量已达数百台,加盟商反馈显示,3台无人车即可覆盖5个驿站的包裹转运,日均处理量可达5000单。

中通快递无人车保有量已超2000台,其中1300多台来自九识,其余由新石器等企业供应;圆通已有500多辆无人车在全网运营,九识占比67%;韵达则将无人车应用扩展至生鲜冷链等高附加值领域。

中国邮政更以7000台的大规模订单,成为行业采购的标志性事件,吸引包括中邮科技、九识智能、新石器等多家企业参与投标。

京东的布局则更为激进,计划未来五年内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覆盖物流供应链的全链条。

无人车背后的社会成本思考

无人车的经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快递费用上,更涉及基础设施、环境成本、公共安全等多重社会维度。

从宏观角度看,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是衡量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2023年,我国这一比例已从18%下降到14%,但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7%-9%的平均水平。

因此,政府近年来不断出台支持政策,例如北京在2021年率先为无人配送车发放路权编码,深圳也实现了L4级车辆全市域测试许可,为规模化落地扫清制度障碍。

无人车在不与私家车争路的前提下,提升了物流体系的韧性,特别是在极端天气、疫情管控等特殊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然而,这种技术进步也对传统人力配送岗位形成冲击。

快递员作为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工作强度与报酬问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在追求效率与成本控制之间,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

写在最后

随着算法与大数据的加持,电商平台对“即时配送”的追求已接近甚至突破人力效率的极限。无人车的规模化应用,有望在维持低成本的同时,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

这种技术工具的引入,必然带来行业结构的重塑与劳动力的重新配置。虽然它有助于构建一个更高效、更规范的物流体系,但如何安置被技术取代的群体,仍是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可以预见,未来将形成以无人车为核心的全新物流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边界与人性的温度,也将成为衡量其真正价值的重要维度。

查看全文

点赞

意匠

作者最近更新

  • 杰发科技角逐“维科杯·OFweek 2025第十届物联网行业年度评选”
    意匠
    5天前
  • 无人车即将驶入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意匠
    6天前
  • 纳芯微拟登陆港股,打造“A+H”双资本平台
    意匠
    6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矿业巨头扩大自动驾驶卡车车队:为卡车安装自主牵引系统

    2018-12-07

  •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的三大特点及技术优势

    2018-12-09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意匠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