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传感器芯片:智能驾驶时代的感知革新
汽车传感器芯片:智能驾驶时代的感知革新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迅速发展,传感器芯片的架构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分布式架构中,每个传感器都与一个电子控制单元(ECU)直接连接,这种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当前,域控制器(DCU)和多域控制器(MDC)为代表的集中式架构逐步成为主流。这一变化促使传感器芯片向异构计算演进,CPU、GPU 和 NPU 的协同架构被广泛采用。而对于高阶自动驾驶系统而言,定制化 ASIC 芯片正在逐步取代 GPU 和 FPGA,在降低功耗的同时提供更高的算力密度。
以毫米波雷达芯片为例,其材料从早期的砷化镓(GaAs)逐步过渡到硅锗(SiGe),再到如今主流的 CMOS 工艺,实现了技术路径的持续优化。英飞凌最新推出的 CTR8191 收发器就采用了 28nm CMOS 技术,兼具高集成度与低功耗优势。而在激光雷达领域,VCSEL 激光芯片与 SPAD 探测器的组合方案,正为 L4 级自动驾驶提供高精度感知能力。
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到 2025 年,全球车规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200 亿美元,其中车规级 SiC 市场规模可达 80 亿美元,较 2023 年增长近三倍。中国市场同样表现强劲,2024 年国内车规芯片市场规模达到 1500 亿元,同比增长 25%。国产芯片的市场占有率也从 2020 年的 5% 提升至 18%。资本市场方面,尽管近期存在波动,但汽车半导体板块整体市值维持在 3 万亿元左右,10 月 13 日单日涨幅达 2.1488%,反映出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的长期看好。
推动市场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是单车传感器数量的显著增加。L2 级别车型平均配备 5 颗传感器,而 L4 级别车型则需要超过 15 颗,这直接带动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 MEMS 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全球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本土企业迎来发展契机。过去,欧美日企业在传感器芯片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恩智浦、德州仪器、博世等公司在毫米波雷达和 MEMS 传感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华域汽车的 77GHz 毫米波雷达芯片市场占有率突破 15%;加特兰微电子推出的 22nm 4D 成像雷达芯片已进入高端市场;地平线的征程 6 芯片以 256TOPS 算力成功搭载于理想 L 系列车型。
同时,车企的垂直整合战略也在加速芯片本土化进程。比亚迪与国内芯片企业深入合作,而特斯拉则自主研发 FSD 芯片,构建了“芯片-算法-整车”的闭环生态。政策方面,各国对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强制要求,如欧盟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作为新车标配,为传感器芯片市场提供了稳定的政策支持。
展望未来,汽车传感器芯片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高集成度、高分辨率以及与云端的协同能力。FD-SOI 工艺的普及将进一步降低高端芯片的功耗,而 4D 成像雷达的虚拟通道数量有望突破 3000 个,带来更细腻的环境感知能力。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成为关键,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数据将通过中央计算平台实现同步处理。目前,华为 MDC810 计算平台已具备处理 12 路 8MP 摄像头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土芯片企业而言,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需持续在先进制程研发、车规级认证体系建设以及产业生态协同方面发力。这场感知技术的革命不仅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芯片产业格局,也在重新定义未来智能出行的基本形态。
查看全文
共读科技
传感器专家网
四方光电
四方光电Cubic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