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泊车技术背后的关键支撑体系

共读科技 20251106

  • 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超声波雷达
​要实现自动泊车,背后需要哪些技术作为支撑?自动泊车作为现在很多车主应用非常多的一项功能,看似只是简单的入库操作,但想要完美入库,其实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支持。

自动泊车技术背后的关键支撑体系

自动泊车功能看似操作简单,实则融合了多项前沿技术,涵盖环境感知、精确定位、智能规划与控制等多个技术模块。

感知系统:构建全面的环境认知

实现自动泊车,首要任务是车辆能够精确识别周围环境。这不仅涉及对障碍物的检测,还需对其位置、形状、速度及类别进行分类判断。为满足这一需求,系统通常搭载多种传感器,包括超声波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

其中,超声波雷达因其成本低、测量稳定性高,广泛应用于短距离障碍物探测;摄像头则能识别车位线、行人与车牌等复杂目标,但在强光或低光环境下性能受限;毫米波雷达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可测量目标速度,适用于动态场景;而激光雷达虽具备高精度三维建模能力,但由于成本和数据量较高,多用于复杂建模与障碍物精确定位。

为提高环境感知的鲁棒性,系统通常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机制。这种融合不仅包括数据的叠加,还涉及时间同步、坐标对齐以及置信度管理。在不同场景下,系统会依据各个传感器的可靠性动态调整其权重。例如在地下车库中,超声波用于近距离盲区探测,摄像头识别车位线,雷达或激光雷达则用于障碍物的精确定位与跟踪。

此外,目标检测与跟踪同样是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需识别静态与动态目标,并在车辆移动过程中持续追踪其位置与轨迹。该过程涉及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目标跟踪算法,以及点云与图像数据的联合分析。感知模块的输出不仅要判断是否有障碍物,还需提供精确的坐标、速度矢量及分类置信度,以供路径规划模块使用。

定位与地图:实现毫米级空间感知

自动泊车对定位精度的要求显著高于普通道路驾驶,尤其是在信号覆盖差的地下停车场等环境中。实现高精度定位需依赖多种技术协同工作,其中视觉SLAM是一种常见方案,它通过双目视觉或单目摄像头构建局部地图并估计车辆位置,具有不依赖外部基站的优点,但对光照和纹理变化较为敏感。

为了提升定位的稳定性,系统还可结合二维码、信标或场内摄像头进行辅助定位。一些厂商通过在停车场部署定位基站或利用已有摄像头,将部分定位与感知任务从车端转移到场端,从而减轻车辆负担。但这种方式通常需要停车场具备相应基础设施,适合应用于封闭的社区、园区或商业中心。

地图在自动泊车中同样发挥关键作用。系统不仅需要宏观导航所需的高精度地图,还需包含车位尺寸、车道线位置、坡度、盲区等详细信息的“车位级”地图。高精地图可以提前规划泊车路径,减少不确定性,但需要持续更新以反映车位变化。为应对GPS信号缺失的地下车库,系统通常会融合视觉定位、IMU(惯性测量单元)和车轮里程计,实现连续的位姿估计。

路径规划与控制:实现精准执行

在获得感知与定位信息后,系统需将车辆安全、准确地引导至目标车位。这一过程依赖路径规划与跟踪控制技术。路径规划通常分为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两个层级。全局规划生成从起点到目标车位的可行路径,常用算法包括A*和Dijkstra,需考虑场景约束和通行规则。

局部规划则需实时处理动态障碍物和传感器噪声,调整行驶轨迹,完成倒库、对位等操作。常用方法包括采样法、轨迹优化法以及带约束的轨迹生成算法。车辆控制层则根据规划结果生成具体的转向、加速或制动指令。

多数乘用车采用阿克曼转向模型,具有最小转弯半径、转向延迟和与速度相关的横向动力学特性。为此,控制系统常采用PID控制、横向纯追踪算法或模型预测控制(MPC)。MPC在处理复杂约束方面表现出色,但计算资源需求较高。

为保证控制精度,系统还需建模并补偿转向、制动与驱动系统的响应特性,并通过闭环反馈实时修正执行误差。无论是单次泊车还是多次调整入库,系统均需具备高精度定位与良好的控制鲁棒性。

系统安全与功能保障:软硬协同构建可靠架构

一个成熟的自动泊车系统需在硬件平台、软件架构与功能安全方面协同设计。硬件上,系统通常运行于高性能车载SoC,依赖实时操作系统或车规中间件进行任务调度。车载总线正从传统CAN向以太网迁移,以满足高带宽视频、点云数据的传输需求。

软件方面,系统通常遵循AUTOSAR或基于ROS进行轻量化开发,以满足实时性与安全要求。功能安全方面,系统需符合ISO 26262标准,具备故障检测、冗余策略和安全降级机制。例如当视觉传感器失效时,系统应能切换至超声波与雷达感知,或提示用户接管。

网络安全同样不可忽视。远程唤车与控制接口需采用严格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以防止未授权访问或恶意攻击。

测试验证:从仿真到实车的闭环流程

为确保系统在实际场景中稳定运行,需经过大量测试。仿真平台可覆盖大量边界案例,加速算法优化,但无法完全替代实车测试。实际环境中,如标线磨损、泥沙遮盖、光照变化等因素,仍需通过封闭场地和开放路测验证。

测试指标应涵盖定位精度、泊入成功率、平均作业时间、异常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参数,这些量化结果是判断系统是否具备上线能力的重要依据。

人机交互:提升用户信任与操作体验

用户通常通过中控屏或手机APP发起泊车或唤车指令。此时,系统应提供直观的状态提示和必要的接管警告。可视化界面可实时展示车辆位置与路径规划,提升用户对系统行为的理解。

良好的人机交互不仅提高用户满意度,也有助于减少误操作,增强对自动泊车功能的信任。

查看全文

点赞

共读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应对传感器脏污的综合策略
    共读科技
    2天前
  • 汽车传感器芯片:智能驾驶时代的感知革新
    共读科技
    2天前
  • 自动泊车技术背后的关键支撑体系
    共读科技
    2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我国汽车传感器产业需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2018-12-05

  •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让国产快递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

    2018-12-06

  • 带多种传感器的药物配送机器人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

    2018-12-06

  • 传感器在智能装备方面的三个创新应用趋势

    2018-12-23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共读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