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推动下的汽车传感器芯片革新
智能驾驶推动下的汽车传感器芯片革新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汽车电子系统的架构正经历深刻变革。以往的分布式结构中,每个传感器对应独立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已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当前,域控制器(DCU)和多域控制器(MDC)所代表的集中式架构正成为行业主流。这一变化推动了传感器芯片向异构计算方向发展,CPU、GPU 和 NPU 的协同架构已被广泛采用。与此同时,针对高阶自动驾驶的定制化 ASIC 芯片正在逐步取代 GPU 和 FPGA,在实现更高算力密度的同时显著降低功耗。
在毫米波雷达芯片领域,技术路线已从早期的砷化镓(GaAs)和硅锗(SiGe)材料,逐步过渡到如今主流的 CMOS 工艺。以英飞凌推出的 CTR8191 收发器为例,该产品基于 28nm CMOS 工艺,成功实现了高集成度与低功耗的双重优势。而在激光雷达领域,VCSEL 激光芯片与单光子雪崩探测器(SPAD)的组合方案,为 L4 级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感知能力。
市场规模激增,行业步入黄金期
全球车规传感器市场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相关数据预测,2025 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美元,其中 SiC 器件的市场价值将达 80 亿美元,较 2023 年增长三倍。中国市场增长尤为显著,2024 年国内车规级芯片市场规模已突破 1500 亿元,同比增长 25%,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也从 2020 年的 5% 提升至 18%。
资本市场同样展现出对该领域的高度关注。尽管汽车半导体板块近期有所波动,但整体市值仍稳定在约 3 万亿元人民币水平。以 10 月 13 日为例,该板块单日涨幅达到 2.1488%,反映出投资者对行业长期发展的乐观预期。这种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单车传感器数量的持续上升。例如,L2 级自动驾驶车型平均配备 5 颗传感器,而 L4 级车型则需要 15 颗以上,直接带动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以及 MEMS 传感器的市场需求。
本土企业加速崛起,全球格局持续演变
长期以来,欧美日企业在汽车传感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超过 80% 的市场份额。恩智浦、德州仪器、博世等国际巨头在毫米波雷达和 MEMS 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然而,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厂商的差距。
- 华域汽车在 77GHz 毫米波雷达芯片市场已占据 15% 以上的份额。
- 加特兰微电子推出的 22nm 工艺 4D 成像雷达芯片,成功进入高端市场。
- 地平线的征程 6 芯片以 256TOPS 算力被应用于理想 L 系列车型。
整车企业的垂直整合策略也在加速本土化进程。例如,比亚迪与多家本土芯片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而特斯拉则自研 FSD 芯片,构建起“芯片-算法-整车”协同发展的闭环生态。此外,各国对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强制安装政策,如欧盟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列为新车标配,也进一步推动了传感器芯片的普及。
高集成、高精度、车云协同,技术趋势日渐清晰
汽车传感器芯片的未来发展将聚焦于更高集成度、更强分辨率和车云协同能力。FD-SOI 工艺的应用将有望进一步降低高端芯片的功耗,而 4D 成像雷达的虚拟通道数或将突破 3000 个,实现更精细的环境建模。同时,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成为核心趋势,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摄像头的数据将在中央计算平台中实现同步处理。目前,华为的 MDC810 平台已具备同时处理 12 路 8MP 摄像头图像的能力。
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仍需在先进制程研发、车规认证体系建设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持续加码。这场由智能驾驶引发的感知革命,不仅正在重塑汽车芯片产业的格局,也在为未来出行形态提供全新定义。
查看全文
共读科技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