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为什么每次都是最先涨价?

QQ 20251120

  • 存储芯片
  • DRAM
  • AI服务器


为什么存储芯片是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

作为半导体行业"风向标"的存储芯片,每次涨价都是它最先开始,

"作为半导体行业风向标之一,当下存储芯片整体价格飙升,需求强劲。展望明年,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量价齐升或成常态!"

这涨价背后有非常深刻的原因。

为什么存储芯片总能"第一个涨价"?——四大核心原因

周期性最强,"触底反弹"最快

周期规律:存储芯片近10年呈现3-4年一轮的周期规律,比其他半导体细分领域更明显。

波动放大:"存储的行业周期波动大于其他半导体细分市场,弹性更强"

先知先觉:当行业开始复苏时,存储芯片价格往往最先触底反弹,因为其产能调整相对灵活,库存周转快。

举例:2025年Q2,NAND Flash率先涨价10%-15%,Q3 DRAM价格季增10%-15%,而其他芯片价格调整滞后。

2️市场集中度高,定价权在巨头手中

寡头格局: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少数几家巨头主导。 

DRAM市场:SK海力士38.7%、三星32.7%、美光22%

NAND Flash市场:三星32.9%、SK海力士21.1%、铠侠13.5%

定价权:这些巨头拥有强大的定价权,当供需关系变化时,它们能迅速调整价格。

事实:2025年10月,三星向主要客户发出第四季度提价通知,计划将部分DRAM价格上调15%至30%,NAND闪存价格上调5%至10%。

3️产业链环节少,价格传导更直接

简单产业链:存储芯片产业链相对简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环节较少。

对比其他芯片:相比之下,逻辑芯片(如CPU、GPU)产业链更长,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更多,价格调整更滞后。

存储芯片作为半导体市场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同类产品可替代性强,受行业景气度供需关系影响较大"。

4️AI驱动的结构性变化,需求爆发式增长

AI革命的"第一波":AI应用对存储芯片的需求是"吞噬式"的,单台AI服务器的DRAM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达到普通服务器的3倍。

"2025年AI服务器对HBM的需求量从2024年的30万颗激增至120万颗,增长率高达300%"。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存储芯片巨头将产能从传统DRAM(如DDR4)转向HBM和DDR5,导致传统存储芯片供应锐减。

举例:美光已停止未来移动NAND产品研发,将资源和投资集中在产品组合中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服务器市场。

存储芯片"风向标"作用的直观体现

指标

存储芯片

其他半导体芯片

周期长度

3-4年

4-5年

价格波动幅度

50%-100%

20%-30%

价格调整速度

快(1-2季度)

慢(3-4季度)

供需敏感度

高

中

产业链长度

短

长

行业先行指标

是

否

为什么不是其他芯片先涨价?

想象一下:你家的冰箱(存储芯片)和洗衣机(其他芯片)一起坏了。冰箱坏了,你立刻需要买新的,因为没冰箱食物会变质;洗衣机坏了,你可以先凑合用几天。所以,冰箱的维修(涨价)会比洗衣机更早发生。

存储芯片就是电子设备的"冰箱"——没有它,设备根本无法运行。

存储芯片之所以能成为半导体行业的"风向标",是因为它既是"周期之王",又是"AI革命的第一波受益者"。 它的周期性最强、产业链最短、市场集中度最高,当需求结构变化(如AI爆发)或行业周期反转时,它能最快地反映在价格上

"存储芯片价格因供需失衡大幅上涨,核心驱动是AI引发的产能转移、行业周期反转及地缘政治因素。"

所以,下次看到内存条价格飙升,别惊讶——这正是半导体行业"向上的号角"!


查看全文

点赞

QQ

作者最近更新

  • 为什么线圈电感一定要塑封?
    QQ
    23小时前
  • 存储芯片,为什么每次都是最先涨价?
    QQ
    3天前
  • 国内被动组件龙头风华高科涨价通知与股价涨停:产业复苏信号还是原材料推动?
    QQ
    4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IHS Markit表示,2019年上半年芯片销售额下降13.9%

    2019-09-10

  • 日本半导体的繁荣史

    2020-02-19

  • 紫光日本CEO表示:预计3年后量产内存,10年解决设备国产化

    2020-02-27

  • 韩国疫情警报提高 全球半导体供应骤增变数

    2020-03-03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QQ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