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销量尚未突破两万台,价格战却已悄然打响

澎湃新闻 20251121

  •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销量尚未突破两万台,价格战却已悄然打响

在近日于上海举办的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全球技术大会ROSCon China 2025上,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刘益彰透露,截至2024年底,全国人形机器人年销量仅约800台,而预计2025年全年销量将达到2万台。这一数据反映了该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正加速迈向量产化。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2024年中国市场的人形机器人销量约为800台,而2025年上半年就已突破4000台。这意味着,短短一年内,该行业从实验室样机阶段迈向了初步规模化生产阶段。

尽管行业热度上升,但现实中的挑战依然存在,包括出货量有限、研发成本高昂、以及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

应用场景尚处于探索期

人形机器人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入“未来产业十大重点方向”之一,多地也加快布局测试与生产基地。不过,目前市场仍以科研、教育以及具备开发能力的B端客户为主,消费级市场尚未真正启动。

刘益彰指出,人形机器人当前多用于示范性应用场景,例如巡检导览和工厂内的搬运任务。这些场景通常以轮式底盘配合协作双臂的形式实现,待技术验证成熟后,才有可能转为双足人形机器人。

古月居ROS机器人社区联合创始人顾强则认为,虽然部分工业场景已被识别为具备支付能力的刚需市场,但技术和需求之间仍存在融合缺口,尚未形成可复制、可扩展的商业化路径。

在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已悄然展开。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指出,由于机器人跨领域开发成本较高,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落地方式,这种趋同策略反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现在很多企业在价格上你追我赶,甚至已经接近成本底线。”刘益彰坦言,虽然入局者众多,但在行业标准尚未完全建立的背景下,这种“卷价格”行为难以为继。

顾强将当前阶段类比于“手机初代大部头”的状态。他指出,只有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才可能下降,而价格战反而可能阻碍创新和新场景的拓展。

刘益彰则强调,人形机器人的价值不应仅以成本衡量。他认为,真正有附加价值的功能在于情感陪伴和长期服务,而非单纯的机械操作。如果过度内卷,可能导致产业链进一步萎缩。

“散装化”仍是行业痛点

在圆桌讨论中,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仍面临“模块化割裂”的问题,各子系统尚未实现统一的智能集成。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专家朱华章指出,当前市场上的机器人“只会一项技能”,如会翻筋斗的只翻筋斗,会打拳的只打拳,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化机器人尚未出现。

他建议,资本和企业应将资源更多聚焦于通用智能与核心技术的突破,先让机器人“可用”,再谈“普及”。

陶冶认为,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将经历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的演进路径。例如,初期在平整厂区使用轮式机器人,随后逐步拓展至半结构化场景,而真正的杀手级应用场景,如居家养老陪护,仍需较长时间。

刘益彰也认同,短期来看,巡检导览和搬运场景将是首批可落地的示范应用,而人形形态将在这些基础功能成熟后逐步引入。

为缓解商业化压力,陶冶提出可借助RaaS(Robot-as-a-Service,机器人即服务)等模式,通过租赁形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同时在实践中持续迭代产品。

朱华章则强调,人形机器人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其发展路径与历史上的计算机、互联网和航天技术相似,即经历一段不计成本的积累期后,技术成熟度提升,自然会迎来市场爆发。

他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处于“遍地开花”的阶段,各个技术模块都在逐步走向可落地。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成熟,产业链将自然活跃。

谭维佳则认为,在“具身智能”的GPT级突破尚未到来之前,仍可通过“沿途下蛋”的方式创造价值。但他强调,落地必须由整机厂商、系统集成商与场景方协同推进。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形态与价值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形态争议。有人将其视为技术的终极形态,也有人质疑其工程和商业合理性。

刘益彰指出,双足设计具备轮式底盘无法比拟的地形适应能力,尤其适用于楼梯、坑洼等复杂环境。

顾强则从文化和社会角度提出,人形机器人可以传递更深层次的精神与情感信息。他类比F1赛车中赛车手、赛车与赛车服的象征意义,认为“人形”能承载更多社会价值。

陶冶强调,人形形态是与人类生活环境最契合的设计。她认为,从长远看,机器人终将演化为能满足人类情感需求的陪伴型设备。

在她看来,当前流行的以效率为导向的非人形机器人,只是过渡阶段的产物,而最终形态必将走向人形。

刘益彰预测,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将分两步走。短期来看,4S店模式将逐步普及;长期则会进入替代人类从事高风险作业的阶段,并有望在养老陪护、儿童教育等领域发挥社会价值。

顾强提出“通机器人”(Universal Robot)概念,认为当机器人成为像水、电和网络一样的基础设施时,才标志着真正的生产力革命。

或许,当未来街头的机器人不再成为围观焦点的那一刻,就真正意味着它们融入了人类社会。

查看全文

点赞

澎湃新闻

作者最近更新

  • 科大讯飞高管章继东指出:AI智能硬件的成败取决于核心需求的满足度
    澎湃新闻
    1天前
  • 人形机器人销量尚未突破两万台,价格战却已悄然打响
    澎湃新闻
    1天前
  • 智元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技术正式进入工业产线验证阶段
    澎湃新闻
    1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伊朗推出带有多种传感器的新型人形机器人

    2020-02-20

  • 日本人形机器人将出演科幻片

    2020-06-29

  • 特斯拉第二个人工智能日敲定 马斯克:有很酷的更新!

    2022-05-20

  • 戴森要造人形机器人:扩招千人、投资 50 亿、10 年落地

    2022-05-2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澎湃新闻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