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力控传感器:被低估的百亿市场,一个悄然崛起的中国供应链

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20251022

  • 六维力传感器
  • 人形机器人
  • 力控算法

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完成第一个拧瓶盖动作时,业内人才恍然大悟——让机器人“感知力量”比“看见世界”更难实现。

2025年夏,深圳一家机器人实验室里,研发主管向我展示了一个“失败案例”:他们的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水杯位置,却在抓取时屡屡将其捏碎。“视觉没问题,但它感觉不到自己用了多大力气。”

这正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而破局的关键,藏在一个名为“六维力传感器”的精密部件中。

传感专家

六维力传感器


感知之力:人形机器人的“触觉神经”

走进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工程师们会告诉你一个残酷现实:让机器人走路不难,难的是让它与人握手时不捏碎对方的手骨。

这种对力量的精细感知,全靠六维力传感器。它就好像机器人的“触觉和力控神经”,能同时测量三个方向的力和三个方向的力矩,让机器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在施加多大的力量。

“这是实现人机安全协作的底线技术,不是可选项,是必选项。”一位行业资深技术专家如此评价。

业内普遍认为,每个人形机器人需要至少在手腕、脚踝安装4个六维力传感器,并在28个关节处配备力矩传感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占到了整机成本的15%-20%。

传感专家

来源:《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调研报告书》

技术壁垒:为何70%市场被少数企业掌控

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门槛远超想象。它不是六个一维传感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维间耦合”——当你简单地按压传感器表面时,它应该只输出Z轴方向的力。但实际上,这个动作会同时引起其他五个维度的微小输出。如何消除这些干扰,成为技术的核心难点。

“这就好比同时听六个人说话,还要准确分辨出每个人在说什么。”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工程师这样比喻。

标定环节更是考验着所有参赛者。每个六维力传感器出厂前都需要进行上万次标定测试,而标定设备完全属于非标产品,无法从市场上直接采购。建立这套体系,需要多年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

正是这些看不见的门槛,让这个细分领域出现了“赢家通吃”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域,蓝点触控一家就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其技术路线与产品性能已形成明显的领先优势。

传感专家

来源:《蓝点触控官网》


国产破局:从“能用”到“好用”的技术长征

2018年前后,当国内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团队开始寻找力传感器供应商时,摆在面前的只有海外品牌。价格高昂、交货周期长、技术支持滞后,严重制约了研发进度。

“当时我们买一个进口六维力传感器要花费8-10万元,等货周期3个月以上,出现问题还要等国外工程师远程支持。”一位早期入局的机器人创始人回忆。

转机发生在2021年后。随着蓝点触控等国内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局面开始扭转。

“我们最大的优势不是价格,而是产品可靠性、响应速度、核心参数。”蓝点触控创始人曾在内部技术会议上指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迭代速度是国外的3-5倍,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必须跟上这个节奏。”

国产供应商确实做到了。某头部机器人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现在定制一个传感器的周期从原来的8周缩短到3周,上午反馈问题,晚上就能得到解决方案。这种协同效率是国外厂商无法想象的。”


市场爆发前夜:为何此时是关键窗口期

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前夜”。各个头部企业的路线基本确定,供应链格局也开始清晰。

“这个阶段,技术路线的选择就变得异常重要。”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分析,“一旦被头部企业选为定点供应商,就可能锁定未来3-5年的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顶端的六维力传感器技术要求最高,利润也最丰厚;底部的关节力矩传感器数量需求大,但竞争也更激烈。

蓝点触控在这两个市场都取得了突破——六维力传感器已批量供货给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关节力矩传感器的出货量更是达到每月数万套。


未来之战:供应链的生态竞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竞争。而在力控传感器这个关键环节,中国供应链正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全球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国造正在成为行业共识。”一位产业分析师指出,“这不仅是因为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提供的快速迭代能力。”

这种能力在机器人行业尤为重要。当算法团队优化了控制模型,硬件供应链能否在两周内提供适配的新型号传感器,直接决定了研发进度。

在深圳、苏州、东莞等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传感器产业链。“上午设计完弹性体结构,下午就能拿到东莞工厂加工样品,晚上进行测试。这种速度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一位供应链经理说。


冷静思考:热潮下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测试标准的缺失。目前各家传感器厂商的测试标准不统一,导致性能参数缺乏可比性。行业急需建立统一的测试评价体系。

其次是可靠性验证。人形机器人设计寿命通常达到10万小时,传感器能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精度稳定,仍需时间验证。

更重要的是,随着价格压力的出现,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成为所有供应商的难题。“现在大家追求的是足够好而不是最好,这是量产与现实的双重选择。”

走进任何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你会发现最忙碌的往往是力控算法团队。他们不再争论“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而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利用传感器数据”。

这种转变意味深长——当一项技术从被讨论转变为被默认使用时,它才真正成为了基础设施。

在这个价值上百亿的感知赛道中,中国供应链企业第一次与全球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而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贴近客户的服务、以及理解机器人实际需求的深度。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历史会记录下这个转折:当机器人学会“感受力量”时,中国供应链企业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分量。

查看全文

点赞

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深耕机器人领域,专注 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人工智能应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研究。在此分享行业洞察、技术解析、项目实践与学习心得。

作者最近更新

  • 六维力控传感器:被低估的百亿市场,一个悄然崛起的中国供应链
    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20小时前
  • 从“力控制”到“力理解”:六维力传感器如何让机器获得“身体智慧”
    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10-13 18:20
  • 工信部主管《机器人产业》聚焦机器人力传感器,重磅报道蓝点触控
    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10-10 17:37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现有机器人三种产品形态及其中的传感器应用

    2018-12-23

  • 六维力传感器在工业打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2019-08-08

  • 工业机器人多维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面临的市场机遇

    2021-06-1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