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力控传感器:被低估的百亿市场,一个悄然崛起的中国供应链
当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完成第一个拧瓶盖动作时,业内人才恍然大悟——让机器人“感知力量”比“看见世界”更难实现。
2025年夏,深圳一家机器人实验室里,研发主管向我展示了一个“失败案例”:他们的机器人能精准识别水杯位置,却在抓取时屡屡将其捏碎。“视觉没问题,但它感觉不到自己用了多大力气。”
这正是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而破局的关键,藏在一个名为“六维力传感器”的精密部件中。
六维力传感器
感知之力:人形机器人的“触觉神经”
走进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工程师们会告诉你一个残酷现实:让机器人走路不难,难的是让它与人握手时不捏碎对方的手骨。
这种对力量的精细感知,全靠六维力传感器。它就好像机器人的“触觉和力控神经”,能同时测量三个方向的力和三个方向的力矩,让机器人真正“感受”到自己在施加多大的力量。
“这是实现人机安全协作的底线技术,不是可选项,是必选项。”一位行业资深技术专家如此评价。
业内普遍认为,每个人形机器人需要至少在手腕、脚踝安装4个六维力传感器,并在28个关节处配备力矩传感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部件,占到了整机成本的15%-20%。
来源:《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调研报告书》
技术壁垒:为何70%市场被少数企业掌控
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门槛远超想象。它不是六个一维传感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维间耦合”——当你简单地按压传感器表面时,它应该只输出Z轴方向的力。但实际上,这个动作会同时引起其他五个维度的微小输出。如何消除这些干扰,成为技术的核心难点。
“这就好比同时听六个人说话,还要准确分辨出每个人在说什么。”一位从业十余年的工程师这样比喻。
标定环节更是考验着所有参赛者。每个六维力传感器出厂前都需要进行上万次标定测试,而标定设备完全属于非标产品,无法从市场上直接采购。建立这套体系,需要多年的数据积累和算法优化。
正是这些看不见的门槛,让这个细分领域出现了“赢家通吃”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领域,蓝点触控一家就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其技术路线与产品性能已形成明显的领先优势。
来源:《蓝点触控官网》
国产破局:从“能用”到“好用”的技术长征
2018年前后,当国内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团队开始寻找力传感器供应商时,摆在面前的只有海外品牌。价格高昂、交货周期长、技术支持滞后,严重制约了研发进度。
“当时我们买一个进口六维力传感器要花费8-10万元,等货周期3个月以上,出现问题还要等国外工程师远程支持。”一位早期入局的机器人创始人回忆。
转机发生在2021年后。随着蓝点触控等国内企业突破核心技术,局面开始扭转。
“我们最大的优势不是价格,而是产品可靠性、响应速度、核心参数。”蓝点触控创始人曾在内部技术会议上指出,“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迭代速度是国外的3-5倍,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必须跟上这个节奏。”
国产供应商确实做到了。某头部机器人企业研发负责人透露:“现在定制一个传感器的周期从原来的8周缩短到3周,上午反馈问题,晚上就能得到解决方案。这种协同效率是国外厂商无法想象的。”
市场爆发前夜:为何此时是关键窗口期
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前夜”。各个头部企业的路线基本确定,供应链格局也开始清晰。
“这个阶段,技术路线的选择就变得异常重要。”一位投资机构合伙人分析,“一旦被头部企业选为定点供应商,就可能锁定未来3-5年的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顶端的六维力传感器技术要求最高,利润也最丰厚;底部的关节力矩传感器数量需求大,但竞争也更激烈。
蓝点触控在这两个市场都取得了突破——六维力传感器已批量供货给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关节力矩传感器的出货量更是达到每月数万套。
未来之战:供应链的生态竞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竞争。而在力控传感器这个关键环节,中国供应链正在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全球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中国造正在成为行业共识。”一位产业分析师指出,“这不仅是因为成本优势,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提供的快速迭代能力。”
这种能力在机器人行业尤为重要。当算法团队优化了控制模型,硬件供应链能否在两周内提供适配的新型号传感器,直接决定了研发进度。
在深圳、苏州、东莞等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传感器产业链。“上午设计完弹性体结构,下午就能拿到东莞工厂加工样品,晚上进行测试。这种速度在海外是不可想象的。”一位供应链经理说。
冷静思考:热潮下的隐忧与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但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测试标准的缺失。目前各家传感器厂商的测试标准不统一,导致性能参数缺乏可比性。行业急需建立统一的测试评价体系。
其次是可靠性验证。人形机器人设计寿命通常达到10万小时,传感器能否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精度稳定,仍需时间验证。
更重要的是,随着价格压力的出现,如何平衡性能与成本成为所有供应商的难题。“现在大家追求的是足够好而不是最好,这是量产与现实的双重选择。”
走进任何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你会发现最忙碌的往往是力控算法团队。他们不再争论“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而是在探讨“如何更好利用传感器数据”。
这种转变意味深长——当一项技术从被讨论转变为被默认使用时,它才真正成为了基础设施。
在这个价值上百亿的感知赛道中,中国供应链企业第一次与全球竞争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们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而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贴近客户的服务、以及理解机器人实际需求的深度。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历史会记录下这个转折:当机器人学会“感受力量”时,中国供应链企业也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分量。
查看全文
机器人产业研究员
深耕机器人领域,专注 机器人感知/运动控制/人工智能应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研究。在此分享行业洞察、技术解析、项目实践与学习心得。
作者最近更新
-
-
从“力控制”到“力理解”:六维力传感器如何让机器获得“身体智慧”机器人产业研究员10-13 18:20
-
工信部主管《机器人产业》聚焦机器人力传感器,重磅报道蓝点触控机器人产业研究员10-10 17:37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