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深携手共筑“AI+机器人”新高地,滨海湾深圳交流会成果丰硕
莞深携手共筑“AI+机器人”新高地,滨海湾深圳交流会成果丰硕
10月16日,以“智能时代 湾区未来”为主题的2025东莞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机器人投资合作交流会在深圳举行,吸引了近60家科技企业与产业投资机构的参与,覆盖机器人系统、智能算法、大模型、数字化服务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
该活动旨在推动东莞与深圳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方面的深度协同,精准对接优质资源与创新要素,并全面展示滨海湾新区在AI领域的发展优势与广阔前景,探索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海波,党工委委员、管委会总经济师戴浩平,东莞市投资促进局四级调研员李日强,以及东莞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有限公司、前海方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与科研机构负责人共同出席。
会上,滨海湾产投公司总经理周德亮围绕《滨海湾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进行主题推介,系统阐述了滨海湾为推动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支持体系、产业空间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高品质营商环境。他指出,滨海湾依托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正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核心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周德亮还介绍了滨海湾当前正在推进的灵犀岛、智造湾等人工智能产业载体,以及AI体验中心的建设情况,旨在打造一个集研发、生产、展示、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闭环。
作为已落地滨海湾的企业代表,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少华博士以《助力“眼脑手”精准协同,赋能人形机器人产业腾飞》为题发表演讲。他分享了公司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实践经验,强调滨海湾的产业集群优势和政策支持是企业选择的重要考量。
目前,雷赛智能正聚焦“眼脑手”协同控制方案,在关节模组和灵巧手等关键部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计划依托滨海湾加速实现产品产业化。
行业前沿交流聚焦关键技术瓶颈
在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分享环节,数字华夏合伙人李敦林从行业发展趋势角度,剖析了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的三大挑战:智能感知与行为之间的断层、应用场景的孤立性以及高质量数据的匮乏。
他介绍,数字华夏研发的交互智能引擎已在金融与政务领域实现规模化部署与盈利,并呼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落地。
帕西尼感知科技有限公司政府关系负责人罗霄恒则围绕触觉传感器技术展开讲解,重点介绍了公司在高精度数据采集、灵巧手集成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成果。罗霄恒透露,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已应用于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并通过其自建的数据工厂为行业提供高质量训练数据,助力缓解数据稀缺问题。
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领域产学研融合领军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黄虎博士也在现场分享了他对机器人协同发展的前瞻思考。他指出,异构多机协同是实现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路径,其团队研发的通用智能中枢平台通过软硬一体化架构,能够实现不同形态机器人之间的自主协作,已在科研与工业场景中验证其实际应用价值。
黄虎强调,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必须突破单机智能的限制,构建协同网络,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应用场景。
深入互动共探合作机遇
在交流环节,与会企业围绕产业政策支持、区域营商环境、合作对接机会等议题,与滨海湾产业服务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投资合作交流会不仅为莞深两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搭建了高效的对接平台,也清晰传达了滨海湾新区在AI与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的战略决心,彰显了其强大的产业生态吸引力和协同发展活力。
未来,滨海湾新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产业集聚,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查看全文
科技画报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