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为何难以取代激光雷达

不颓废科技青年 20251121

  • 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自动驾驶
​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硬件中,激光雷达与车载摄像头是众多车企的核心选择。但由于激光雷达成本高昂,且其探测的信息对于决策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便有技术提出可以用毫米波雷达作为替代方案。

毫米波雷达为何难以取代激光雷达

传统毫米波雷达在探测目标高度信息方面存在局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具备俯仰角测高能力的4D毫米波雷达应运而生。然而,即便有了这一改进,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性依旧难以被替代。

毫米波雷达的运行机制

探讨毫米波雷达是否能替代激光雷达,首先要了解其工作原理。毫米波雷达发射的是波长处于毫米级别的电磁波,通过向外发射波束并接收其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回波,计算发射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从而估算出目标的大致距离。同时,借助多普勒效应,毫米波雷达还能测量目标的运动速度。借助多天线阵列与波束成形技术,该雷达系统还能获取目标的方位信息。

这种技术使毫米波雷达对目标的运动状态极为敏感,能够直接提供速度数据,这在车辆动态感知中具有显著价值。由于毫米波在雨、雾、尘等恶劣天气下的穿透能力较强,其回波衰减远低于激光,因此广泛应用于汽车辅助驾驶系统。

然而,毫米波雷达主要依赖电磁波回波获取目标的距离、速度及散射特性等基础参数,相较于激光雷达,其空间几何信息的密度较低。简而言之,毫米波雷达擅长判断“目标是否存在”“距离远近”“运动状态”,但在精确描绘目标外形、轮廓和细节方面能力有限,这也制约了其应用范围。

激光雷达的技术优势

激光雷达(LiDAR)利用短脉冲或扫描激光束照射周围环境,通过测量光脉冲的飞行时间,以实现高精度测距。与毫米波相比,激光具有更短的波长与更高的方向性,能量集中于更窄的角度范围内,从而具备更高的角分辨率和更密集的点云输出。

高密度点云能够精准还原行人轮廓、车门边缘、道路边界等三维几何特征,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丰富的空间信息,有助于目标识别、精确定位以及环境理解。在静态或低速场景中,激光雷达能够稳定刻画物体形态,对高精地图构建和语义分割至关重要。

尽管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下易受雨、雾、雪等影响,光子散射可能降低回波质量,且在强光照射下可能产生误报,但在固态化与量产化的推动下,这些问题正逐步改善。从感知能力来看,激光雷达在空间分辨率和点云结构化方面,仍远超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的局限性

了解了两者的原理与能力之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毫米波雷达为何无法完全替代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横向(角度)分辨率受制于天线阵列的物理尺寸与波长,若要达到激光雷达的精度,需更大或更复杂的天线阵列,这将带来成本和能耗上的负担。

虽然毫米波雷达可通过调频连续波等技术提升纵向(距离)分辨率,但在点云密度与形状还原能力方面仍无法与激光雷达相提并论。它能够判断“目标在哪里”“它在做什么”,却难以准确还原物体轮廓,不足以支撑需要高精度空间信息的决策。

此外,毫米波雷达对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较为敏感。不同材质和角度会导致反射差异,容易产生镜面反射或探测盲区。例如,在特定角度下,塑料板、网状结构或行李箱边缘等非金属薄体对毫米波几乎“透明”,而激光由于波长更短、能量更集中,反射回波更加稳定。

尽管毫米波雷达在雨雾天气中表现更可靠,但激光雷达在点云细节上更具优势。两者的敏感性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特定应用场景下难以相互替代。

自动驾驶对感知能力的多维需求

自动驾驶系统不仅需要知道“有物体存在”,还需识别“是什么”以及“形状如何”。激光雷达提供的点云具备直观的三维几何结构,结合语义算法,能够较为可靠地区分行人、自行车、车辆、路障等目标。

相比之下,毫米波雷达的回波信息较为稀疏或模糊,尽管可通过微多普勒或回波强度辅助判断目标,但在复杂场景和近距离识别方面仍存在短板。如果系统依赖边缘检测、轮廓拟合或精细空间分割,单靠毫米波雷达难以实现稳定可靠的感知。

在功能安全与法规合规方面,基于三维几何信息进行判断的传感器更容易界定行为边界。这也是为何多数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仍然保留激光雷达作为关键感知输入。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正朝着“成像雷达”方向发展,MIMO、频谱扩展与深度学习等新技术正推动其在角分辨率和点云密度方面不断提升。然而,要真正弥补与激光雷达之间的差距,还需在天线设计、射频性能、带宽、算力等多个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兼顾成本和可靠性。这虽然并非不可能,但短期内全面替代仍不现实。

结语

从原理来看,毫米波雷达在测速、恶劣天气适应性、成本与集成便利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角分辨率、几何细节还原与语义识别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满足自动驾驶对全方位空间感知的高要求。

因此,当前较为稳妥的技术路径仍是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策略。毫米波雷达用于低能见度场景下的基础感知保障,激光雷达则用于构建精细的三维环境模型,视觉传感器辅助语义理解。三者协同配合,才能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有效应对“看得见”“判得准”“该不该动”等关键问题。

查看全文

点赞

不颓废科技青年

作者最近更新

  • 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实现精准的车道级定位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 毫米波雷达为何难以取代激光雷达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 自动驾驶为何必须重视轨迹预测?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我国汽车传感器产业需尽快掌握核心技术

    2018-12-05

  •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让国产快递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

    2018-12-06

  • 带多种传感器的药物配送机器人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

    2018-12-06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不颓废科技青年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