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实现精准的车道级定位

不颓废科技青年 20251121

  • 激光雷达
  • 惯性测量单元
  • 摄像头
​我们平时开车时,判断自己在哪条路、哪个车道,只需要看一眼导航、扫几眼车道线、再听听提示就够了。但对自动驾驶汽车来说,这件事既简单又复杂。

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实现精准的车道级定位

自动驾驶技术的复杂性在于,它需要在多种极端环境下实现米级甚至分米级的高精度、连续且稳定的定位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车辆依赖于一系列先进的传感器和数据融合算法。

多传感器协同实现环境感知

自动驾驶车辆通过多种传感器组合来感知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些传感器包括卫星定位系统、惯性测量单元(IMU)、车速传感器、摄像头和激光雷达(LiDAR)等。每种传感器各有特点,通常会结合使用以实现优势互补。

卫星定位系统,例如GPS、北斗和GLONASS,可以提供车辆的经纬度和高度信息,但其原始精度通常在米级,难以满足车道级(小于一米)的定位需求。为此,差分定位、RTK(实时动态定位)或SBAS(星基增强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以将精度提升至亚米甚至分米级别。然而,这些技术对基站覆盖、信号遮挡和多路径反射较为敏感,在城市峡谷、隧道等环境中易出现信号丢失或误差增大。

IMU集成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能够提供姿态和加速度的短期数据,响应速度快但存在长期漂移问题。车速传感器或轮速计用于测量行驶距离,但轮胎打滑或尺寸误差会影响其精度。

摄像头在车道线识别、交通标志检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判断车辆当前车道的重要工具。其性能在良好光照条件下尤为突出,但易受雨雪、雾霾和污渍影响。激光雷达则能够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数据,适用于道路几何结构匹配和高精地图构建,且不受光线影响,但在恶劣天气中点云质量会下降。

传感器融合与滤波算法提升定位可靠性

为了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杂乱信息”转化为可靠的位置估计,自动驾驶系统采用卡尔曼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粒子滤波等数学工具进行数据融合。

EKF和UKF常用于融合IMU和轮速计的高频短期数据与GPS的低频绝对位置信息。这一组合在GPS信号可用时可有效校正IMU漂移,在GPS信号丢失时则依靠IMU维持短期定位稳定性。粒子滤波(蒙特卡洛定位)则特别适合处理非线性、非高斯噪声环境下的地图匹配问题。现代系统通常采用分层融合架构,从高频IMU处理即时状态变化,到中层融合视觉/激光里程,再到顶层通过GPS或地图匹配实现全局校准。

时间同步和空间标定在系统中也至关重要。传感器数据必须对齐至同一时间戳,空间标定则用于确定各传感器在车体坐标系中的位置和朝向。为保障精度,系统通常采用PPS(脉冲每秒)信号、PTP(精确时间协议)等技术实现时间同步,并通过标定板、点云配准等方法完成空间标定。

此外,系统还需管理不确定性。融合算法不仅要输出最优估计值,还需提供置信度或协方差信息,以支持上层决策。当定位置信度较低时,车辆需采取保守策略,如降低车速、增加跟车距离或增强环境感知。

高精地图助力车道级定位

卫星定位和惯性导航可将车辆定位到道路网的大致位置,但要实现车道级精度,还需借助高精地图和地图匹配技术。高精地图通常包含车道边界、路缘、交通标志、地面标记及道路几何信息,精度可达厘米级。

地图匹配的方法包括激光雷达点云的ICP(迭代最近点)或NDT(正态分布变换)算法,将实时点云与地图进行配准以修正姿态。视觉匹配则通过识别摄像头捕捉的车道线、地面标识等视觉特征与地图进行比对。当前系统中还引入了深度学习方法,以提升特征描述子的鲁棒性。

车道线检测通常由摄像头完成,结合鸟瞰变换和多帧跟踪算法,可稳定估计车辆相对于车道线的横向偏差和航向角误差。激光雷达在部分场景中也可通过地面高度差辅助识别车道边界。检测结果与地图匹配后,车辆即可明确当前所处车道及其具体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地图并非绝对可靠。施工、临时交通管制、车道线模糊等情况可能导致地图与现实不符,因此系统需具备地图一致性检测与自适应调整能力。

地图缺失时的定位策略

在地图缺失或匹配失败的情况下,自动驾驶系统可依赖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视觉里程计或基于学习的场景识别等方法进行实时定位。

SLAM技术在缺乏先验地图时,通过构建环境地图并同步估计自身位姿,结合回环检测以减少累积误差,从而获得更一致的轨迹。视觉里程计通过跟踪连续帧间的特征点或光流估计运动,结合IMU数据可维持短时间内的定位连续性,适合地图缺失或GPS失效的场景。激光里程计则基于点云配准实现位移估计,抗光照干扰能力强,但在点云稀疏或遮挡严重的区域效果受限。

为保障系统的鲁棒性,传感器冗余和软件冗余设计同样重要。即使GPS失效,系统仍可通过IMU和里程计维持短期定位;即使视觉受限,激光雷达和地图仍可提供结构信息。系统会持续评估各传感器状态,并选择最优组合。

在定位不可靠时,车辆可进入“降级模式”,如降低车速、增加横向容错空间、启用保守路径规划,或提示驾驶员接管。在完全无人驾驶场景中,车辆可缓慢驶离主路,进入安全停靠区域,直至定位恢复。

定位服务于决策与控制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精确定位不仅是感知任务的核心,更是路径规划与执行的关键输入。定位系统提供的车道位置信息、交通规则标注及道路拓扑结构,将用于规划变道、超车和转弯等操作。

结语

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车道级定位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卫星定位、惯性导航、视觉与激光感知、高精地图匹配、滤波算法、传感器冗余及容错机制等多个模块的协同运作。这些技术如同乐队中的不同乐器,各自发挥独特功能,又必须紧密配合,共同完成精确的定位任务。

查看全文

点赞

不颓废科技青年

作者最近更新

  • 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实现精准的车道级定位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 毫米波雷达为何难以取代激光雷达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 自动驾驶为何必须重视轨迹预测?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让国产快递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

    2018-12-06

  • 带多种传感器的药物配送机器人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

    2018-12-06

  • 传感器在智能装备方面的三个创新应用趋势

    2018-12-23

  • 现代传感器技术发展和研发新趋势漫谈

    2018-12-23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不颓废科技青年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