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M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作用

每天懂一传感器 20251122

  • 激光雷达
  • 自动驾驶
  • SLAM技术
​在谈及自动驾驶时,经常会听SLAM这项技术。SLAM,即“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的缩写,中文称为“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可以解决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让一个移动设备在未知环境中,一边构建周围的地图,一边确定自己在该地图中的位置。这个过程好比一边行走、一边描绘地图,同时实时标注自己的位置。

SLAM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作用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并非指代某一项单独算法,而是一整套涵盖多种技术模块的系统工程。它整合了传感器融合、状态估计、特征提取、数据关联以及后端优化等核心环节。通常情况下,SLAM系统会利用里程计、惯性测量单元(IMU)、视觉摄像头或激光雷达等多种感知设备,并通过图优化或滤波算法对定位与地图进行持续优化。

SLAM的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定位与建图。其中,定位的目标是估计设备在三维空间中的位姿,而建图则负责将环境感知数据转化为可用于路径规划的地图结构。虽然这两项任务可独立处理,但在SLAM框架下,它们实现了协同演进——借助已有地图信息提升定位精度,同时利用新观测不断更新地图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自我修正的闭环系统。

SLAM在自动驾驶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对于自动驾驶系统而言,SLAM在无预设地图或环境未知的场景中,能够提供关键的实时定位与建模能力,使车辆具备自主运行的基础。在已有高精度地图与现实环境存在偏差的情况下,SLAM还能实现在线地图更新,从而规避因单纯依赖静态地图可能引发的定位失效问题。

不同驾驶环境对SLAM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在低速城市道路或封闭园区中,视觉SLAM或激光SLAM可构建高分辨率的局部地图,支持车辆识别车道线与静态障碍物等细节信息。而在高速公路等高速场景下,SLAM更多用于与惯性导航系统协同,提供短周期、高频率的位置补偿,增强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SLAM还在感知与定位模块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感知系统负责识别道路中的物体与可行驶区域,而SLAM则将这些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时空坐标体系中,形成一致且可复用的环境表达。规划与控制模块则依赖于准确的位姿与地图数据进行决策。若缺少SLAM的支持,特别是在GNSS信号弱的区域,车辆容易出现定位漂移,从而影响行驶安全。

此外,SLAM还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冗余能力与容错机制。现代自动驾驶系统通常融合GNSS、IMU、轮式里程计以及视觉或激光SLAM等多种定位手段。当某一类传感器失效或数据中断时,其他传感器可迅速补位,降低因单点故障导致的系统崩溃风险。因此,SLAM不仅是核心算法,更是整个定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常见的SLAM实现方式与传感器协同

SLAM的实现方式多样,需根据场景特点、硬件成本、计算能力及精度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从传感器角度出发,主要方案包括视觉SLAM、激光SLAM、毫米波雷达SLAM以及多传感器融合SLAM。

视觉SLAM依赖于摄像头输入,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等优势,能够捕捉丰富的纹理信息,适用于语义理解与细节识别,但其在光照变化或恶劣天气下的鲁棒性相对较弱。激光SLAM则以激光雷达点云为输入,具备不受光照影响、几何结构清晰且测量精度高的特点,广泛用于构建三维高精度地图,但其硬件成本与计算开销相对较高。毫米波雷达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表现稳定,适合用于高速移动物体检测,但因其分辨率较低,通常作为辅助传感器。

从算法角度,SLAM可分为基于滤波和基于图优化两类。例如,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等滤波方法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计算效率较高,但长期运行下误差容易累积。而图优化方法则通过构建观测图并进行全局优化,显著改善长期漂移问题,但计算资源消耗较大。目前,多数系统采用滤波与图优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案,在保证实时响应的同时,通过图优化进行全局一致性校正。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提升SLAM性能的重要手段。IMU可提供高频率的姿态变化信息,在视觉或激光数据短暂丢失时仍可维持运动预测;轮速计提供相对位移数据;GNSS则提供全局定位参考。将这些传感器数据在时间同步与误差模型基础上进行融合,能够显著增强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近年来,语义信息的引入也逐渐成为趋势,通过识别如路灯、建筑转角等稳定地物,SLAM能够将动态物体从地图中分离出来,从而提升地图的语义表达与长期可用性。

SLAM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

尽管SLAM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实际部署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动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传统SLAM算法通常假设环境静止,但在真实交通场景中,车辆与行人不断移动,容易引入噪声并导致地图失真。针对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动态目标检测与剔除策略,或者对动态要素进行独立建模,以减少其对静态地图构建的干扰。

环境条件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SLAM的性能。例如,视觉系统在强光、阴影或夜间环境下容易失效,而激光雷达在雨雪天气中点云质量下降。为应对这些问题,系统需具备多传感器自适应能力,可根据数据质量动态调整不同传感器的权重,实现性能的平滑降级与功能互补。

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尺度不确定性与漂移累积。单目视觉SLAM本身无法直接获取真实尺度信息,需要依赖IMU或里程计进行补充。而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微小误差会逐步积累,导致定位偏差。此时,回环检测成为修正漂移的重要手段,但其效果依赖于场景识别与特征匹配的准确性。因此,多数系统采用视觉与激光回环信息融合的方式,并结合关键帧选择与地图管理策略,以在精度与计算负载之间取得平衡。

此外,SLAM系统对实时性与计算资源的要求较高。自动驾驶对定位频率和延迟具有严格限制,SLAM必须在有限算力下完成所有处理任务。为提升运行效率,系统常采用特征点稀疏化、局部地图优化和异步后端处理等技术手段。

最后,传感器之间的时序同步与外参标定也是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微小的时间偏差或坐标系转换误差可能导致观测数据对不齐,进而影响SLAM的稳定性。因此,系统需支持在线标定与健康监控机制,一旦检测到异常参数,可自动触发重新标定或切换至安全模式。

SLAM的适用场景

尽管SLAM在许多自动驾驶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在GNSS信号良好且具备高精度先验地图的高速公路等环境中,车辆主要依赖GNSS、IMU与地标匹配进行定位,而将SLAM作为辅助手段或局部增强工具使用。然而,在隧道、地下车库、城市峡谷等卫星信号受限的区域,SLAM则成为维持定位连续性的关键支撑。

查看全文

点赞

每天懂一传感器

作者最近更新

  • 激光雷达:自动驾驶的三维感知支柱
    每天懂一传感器
    1天前
  • VLA与世界模型:自动驾驶技术路径的双雄
    每天懂一传感器
    1天前
  • SLAM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作用
    每天懂一传感器
    1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让国产快递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

    2018-12-06

  • 带多种传感器的药物配送机器人在国内医院中的应用

    2018-12-06

  • 矿业巨头扩大自动驾驶卡车车队:为卡车安装自主牵引系统

    2018-12-07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每天懂一传感器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